这张老照片近景拍摄了1900年代初期鹭江龙泉宫海域划龙舟的场景。紫日收藏 1900年代初期,从虎头山眺望鹭江龙泉宫至水仙宫海域划龙舟的情形。紫日收藏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缠线板。龚小莞摄 厦门晚报讯(记者 龚小莞)今天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闽台俗称“五月节”“五日节”“午日节”,《厦门志》卷15《风俗志·岁时》曰:“五月五日,端午悬蒲、艾、桃枝、榕枝于门,粘符制彩胜及粽相馈遗,竞渡于海滨……”我市一些文史爱好者收藏的老照片、老物件,再现了百余年前厦门人过端午的场景、习俗。 晚清时期鹭江赛龙舟 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 厦门文史爱好者紫日收藏有多张从德国购回的照片,画面表现了晚清时期厦门端午赛龙舟等水上运动的场景。其中一张老照片记录了1900年代初期,从虎头山眺望鹭江龙泉宫至水仙宫海域划龙舟的情形。另外一张同年代老照片,则近景拍摄了鹭江龙泉宫海域划龙舟的盛况。龙泉宫位于同文书院下的鹭江畔,即现在瑞颐酒店的左侧位置。此外,老照片还拍摄到了1900年代在龙泉宫路头观看划龙舟、掠鸭等水上运动的人潮。 端午节划龙舟是厦门民间不可缺少的一项民俗活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说,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厦门志》就记载了厦门赛龙舟的习俗:“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可见历史上,厦门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赛龙舟的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场面热闹。 从第一码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区域都有龙舟赛 据介绍,最早从厦禾路第一码头一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区域都有划龙舟赛事,后来发展到在鹭江道一带举行,最后是在集美的龙舟池。一般情况下,龙舟竞赛场地都选择在江、河或湖中,而历史上厦门的龙舟赛场地选择在海上,可谓与众不同,因为海上赛龙舟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在江、河、湖中。 厦门的特色端午民俗还有水上“掠鸭”活动,地点主要在沙坡尾一带。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将鸭子赶入竹笼关起来,在一根长长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挂上鸭笼。参与者赤着脚,像走钢丝一样,从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鸭子,如果抓到了便取胜。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有的人抱着鸭笼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飞溅,岸上观众高呼大笑,场面非常热闹。 郭坤聪说,这些民俗主要在明末清初兴起,清代中期最为盛行,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 清末的缠线板再现老习俗 在孩子手腕上戴五彩绳辟邪 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收藏有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缠线板,这是他在厦门“淘”到的。他介绍,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因此,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的手腕上戴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后来五彩线也叫五谷线,象征着五谷丰登。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大人把五彩绳剪掉,扔在雨中顺水漂流,这样就能为孩子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同时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那些线原来是缠在板上的,吴伟栋把线拆了下来向记者展示。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文史专家彭一万说,端午节的活动除了吃粽子,举行龙舟竞渡等外,还要在门上悬插辟邪去秽的蒲、艾等植物。“蒲”指菖蒲,“艾”指艾草、艾叶、艾枝。还有“粘符制彩胜”,“彩胜”指用五色纸或彩色绢剪成小旗、燕、蝶、金钱等状,作为饰物插于发髻上。 郭坤聪说,厦门有句俗语“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这说明端午节是一个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日。以前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进行大扫除,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
相关阅读:
- [ 06-14]广电总局将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
- [ 01-08]记录片《海洋赤子——周起元》7日全球首播
- [ 12-18]为蒙混过关厦门一店主“戏精”上身 装病喝酒还抢记录仪
- [ 07-21]男子想赖掉20万元没得逞 微信聊天记录成关键证据
- [ 07-12]易通卡“电子发票”开票服务上线 可做报销凭证
- [ 07-11]e通卡电子发票可全天候在线开 三步即可完成开票
- [ 05-16]女子轻信“破解高手”能恢复聊天记录 掉进连环诈骗陷阱
- [ 05-10]让“信用记录”助力于夯实诚信基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