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在海沧走街串巷,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随处可见的红砖飞檐、流淌耳畔的闽南乡音、慈济东宫的袅袅香火,尤其是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现场上,永远摩肩接踵的爆棚人气。 前不久,在海沧参加“重新认识传统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孙歌对记者表示,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所说的“天下”,其实并不是一个地理疆域概念,而是由民众生活习俗、思维模式、社会形态等等构成的文化概念,“在福建、在厦门、在海沧的民众生活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天下’还在生生不息地传承。” 诚哉斯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海沧的这番胜景,绝非坐享其成的自然遗存,而是当地跬步而积的成果。 作为一座新世纪才行政建区、几十年内都是按开发区建设的新城,海沧建制沿革的脉络并不清晰;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的淘洗侵蚀,相比其他地区可能还更为剧烈;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成本,也更为高昂。“现在要查一段历史,我们往往要泉州、漳州两地跑。”海沧文史工作者的一句话,不知道出几多背后的心血和汗水。 保护整理工作之难,让海沧倍加珍惜、倍加重视一点一滴文化资源的落地与转化。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在这方面,海沧做出的努力可圈可点。 “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海沧而言,就是闽南文化。”在大力推进地方文史资料整理、传统文化研究的同时,海沧同步推进闽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让闽南文化中的元素深度融入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 社区书院密集建设,莲塘别墅大力修复,开台文化公园奠基动工;族谱家训编印分发,五祖拳班遍地开花,《开台王颜思齐》《海洋赤子周起元》纪录片在央视首播……通过众多抓手,区委区政府为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构筑就了渠道、框架、平台。 在这一形势下,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也应时而动,承担更多的传播、创造、组织功能,为政府、学术机构与民间合力共促闽南文化复兴编织了强大纽带,打通了文化建设领域中行政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和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输送瓶颈,让海沧文化生态系统畅行无阻、重焕生机。 通过海沧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真正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必须要让文化资源植根民间。无根的传统文化只能是博物馆和图书馆中的标本,有根的传统文化才能重焕新生。 |
相关阅读:
- [ 09-25]厦门海沧:以治乱为突破口 不断拓展扫黑除恶工作成果
- [ 09-25]男子海沧湾跳海寻短见 救援队读秒送“曙光”
- [ 09-25]稻花香里说丰年 厦门海沧丰收节签约5个农村集体经济项目
- [ 09-23]闽南文化进村居 厦门海沧区举办中秋主题活动
- [ 09-22]欢庆丰收传承耕读 厦门海沧开启首届农民丰收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