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合作:“一条心”更要“一条链” 从“把临夏羊肉卖到厦门”,到“厦门企业到临夏养羊”,这样的产业合作模式,还在向更多实业领域复制推广。 产业合作,国企先行。截至目前,厦门市、区两级国企(包括建发、国贸、象屿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临夏州投资成立15家公司;到位资金2.4052亿元,较2017年增长32.15%;实施32个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扶贫车间、牧业养殖、高原夏菜、农产品购销等项目;实际投资1.832亿元,吸纳就业249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277人,带动脱贫1150人。 在国企带动下,民营企业也纷纷开展产业协作。目前,厦门共引进6家民企设立8家公司,实际投资1478万元,主要涉及布鞋加工、雨具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共建园区6个,引进28家企业落户,实际投资1.067亿元;在临夏州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7684亩,主要种植高原夏菜、百合、玉米、油菜等。 通过把企业办到临夏去,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开始深入改造当地的生产模式。田间地头低效粗放的手工作坊少了,精细化、标准化的车间工厂多了。留守妇女和老人农时耕作、闲时上工,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去年底,马成海刚把羊肉“护送”到厦门,家乡又迎来喜事——东乡县和厦门特利强雨具有限公司共建的“振兴雨具扶贫车间”开始投入生产。 “雨具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技术门槛不高,非常适合扶贫项目。我们招了一部分身体有缺陷的贫困户,只要有正常劳动能力,肯学、肯做,都能够在这里上班。”振兴雨具总经理林炳泉介绍,目前车间有200多名工人,等过完年后,预计还要招400人。 截至目前,厦门以推动“扶贫车间”建设为主要抓手,引导东部企业投资和协作资金共1.381亿元,建成“扶贫车间”103个,带动就业人数386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259人。厦门企业有销路、有技术,临夏有土地、有人工。通过把扶贫车间建到宁夏,不仅让当地民众享受到了实惠,也让厦门的企业打开了发展空间,把扶贫做成了产业,越做越兴旺,越做越长久。 更重要的是,扶贫车间并不只是厦门企业和临夏资源的简单相加,有的还实现了两地产业链的深入整合。此前,振兴雨具在积石山县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雨具产业扶贫加工基地已经先期投产。该基地采取“1家扶贫工厂(总厂)+10家扶贫车间(贫困村加工点)+贫困户(散户)”的模式进行打造,按“1+10+100”方式逐步扩大规模。“我们准备在临夏建成生产雨具配件的工厂,形成完整产业链,把临夏打造成‘伞都’,争取在2019年带动2000名左右贫困户就近就地实现就业脱贫。”公司董事长谢根生表示。 加工基地让临夏的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具备了直接开展市场运作的能力。一名日本客户在积石山考察了振兴雨具的厂房和产品后,马上就签下了一笔200万美元的订单合同。 社会帮扶:“一对一”打通“大扶贫” 对口帮扶,不等于就是厦门市跟临夏州“一对一”的事情。在“大扶贫”思想的引领下,厦门市发动各区各部门广泛与临夏州开展结对帮扶,动员全市力量,在产业扶贫并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扶贫联网,助力临夏州脱贫攻坚工作广泛开展、全面开花。 2018年,厦门临夏两地各级各部门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形成“两地四级联动”携手奔小康的格局,即除部门结对外,所辖6个行政区及火炬高新区百分百与临夏州的贫困县(市)结对,厦门市38个镇(街)百分百与临夏州的51个贫困乡镇结对,临夏州8个贫困县(市)百分百与厦门市相关区结对,形成了全面结对帮扶局面。 在此基础上,厦门市还发动77个村居与临夏州77个深度贫困村结对,25家国有企业和24家民营企业与56个贫困村结对,开展“结对帮百村”活动;动员集体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结对,有17个社会组织结对19个贫困村,1家集体企业参与结对,38所学校与临夏州41所学校结对,10家医院与临夏州13家医院结对,实现精准帮扶。 滴水之力,可以穿石。逐步铺开的社会帮扶机制,汇聚起厦门各行各业的善意和温情,为对口帮扶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积石山考察回来后,我设想的目标是帮他们卖出200公斤左右核桃,没想到最后孩子家长们订货量达到了450公斤。”时至如今,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党委委员、新晟书院创办人邱忠仁对这个数据还是记忆犹新。2017年底,他参加街道组织的参访团到积石山县调研,看到这里出产的蛋皮核桃肉多皮薄,便带了样品回来,发动新晟书院的儿童家长订购。“此后,很多家长主动找到我,要帮助销售核桃,还一致同意设立‘新晟书院爱心基金’,将书院的部分收入交给积石山县的对口帮扶兄弟村。” 据了解,截至目前,厦门利用“扶贫日”等契机,采取上线公益广告等方式加大宣传发动,通过开展结对帮村、专场募捐等活动全年争取社会帮扶资金3193万元,物资折款705万元,两项合计较2017年增加1508万元。此外,还有许多个人与贫困户、贫困生结对献爱心。去年7月,临夏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山洪灾害,厦门各级快速响应,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市民踊跃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短短1个多月就筹措社会善款214.96万元。 “厦门飞兰州,开车到临夏……临夏厦门是一家。”而今,这首名叫《临夏临夏,我来了》的歌曲已经在厦门市大学生中广为传唱。临夏与厦门,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在人才、产业、爱心编织而成的网络中,已经比邻而立、血脉相连,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
相关阅读:
- [ 01-16]厦企探索精准扶贫模式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 [ 01-14]厦门去年实施202个扶贫项目 助力临夏州11.22万人脱贫
- [ 12-29]文树人:扶贫路上 他用生命践行承诺
- [ 12-29]撒凤虎:这份“扶贫数据”背后 是太多扶贫干部的日常
- [ 12-08]全国网络媒体湖南网络行聚焦湖南茶陵“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