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乡愁 千秋基业 ——马銮古渡中凝结的闽南记忆 马銮古渡遗址局部 林广明 摄 东南网2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闽南沿海很多石桥,都有水陆交通、围海堤坝等多重功能,这体现了那个年代人力、物资的稀缺和珍贵,以及闽南先民战天斗地的勤劳和智慧。”考察了马銮古渡遗址之后,厦门市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郑东表示,马銮古渡这处“埭田+渡口”工程,外拒海浪侵蚀,内引山溪浸润,当年不仅在毗邻大海的盐碱地上成功改造出一片数百亩的良田,还解决了附近地区货物海运、民众出洋的交通运输需求,是闽南民间水利工程这种“一物多用”特质的典型体现。 “这处遗址是闽南陆海共治的典范、海丝交流历史的见证,应该考虑下大力气进行修缮和保护。”海沧区委相关负责人在考察这处遗址后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海沧大力挖掘、整理和研究本地海丝历史文化资源,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与海沧台商投资区将共同举办以“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届时,马銮古渡调研成果将在现场汇报并提交研讨。 古渡:故乡与南洋间百转乡愁 “这是我在贞岱村和东瑶村交界处,发现的马銮古渡遗址。”去年9月,海沧区贞岱村的台胞社区主任助理苏子睿在工作分享会上汇报工作时,展示了一张不起眼的照片——一座藏身榕树气根下的石板桥。但“马銮古渡”这个词,却引起了在场文化工作者的注意。 马銮古渡,本来是流传在海沧民间和方志中的一桩传说。 资料显示,马銮湾在历史上曾经是一座天然的避风港,各地船只都在此靠泊集疏。据说,当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载油大轮船“美峡轮”就曾经因为遇上台风,在马銮湾内避风。不少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在研究海沧历史文化时,也了解到附近先民都从马銮湾乘船出海。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马銮海堤的修建,海湾淤积抬升,岸线大幅外移,以前的渡口也藏身内陆。很多人都以为,渡口丧失功能以后,已经在建设开发中被拆除,没想到还有遗珠重现世间。 “马銮古渡不是指某一处渡口,而是马銮湾这一带所有渡口的统称。但是,现在发现的这处遗址,肯定也是马銮古渡中最具代表性的。”郑东表示,这处遗址不仅保存完好,工艺精湛,可以靠泊两桅、三桅的大型船舶,而且位处马銮湾最西,可以辐射到陆地最深处。 为了印证这处渡口曾经的功能,台胞社区主任助理苏子睿和许孝存走访了附近的村民。家住东瑶村的邱成发告诉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还有很大的船只在此停靠装卸货物,村民也从这里出海上岸。 海沧闽南宗族先民在海外开枝散叶,拼搏创业,影响深远,走出不少侨商巨子,在华侨和海丝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这处遗址的发现,无疑能够为这部厚重历史补齐重要一环,成为数百年海丝乡愁的鲜活例证。 |
相关阅读:
- [ 02-19]赏花灯猜灯谜乞龟 这些闽南传统习俗您知道吗?
- [ 02-15]四支劲旅绿茵争霸 闽南杯足球冠军赛在厦举行
- [ 02-05]闽南拜年祝福语有讲究 四字句七字句最多
- [ 02-05]集美大学:吃闽南年夜饭 看中西交融学生“春晚”
- [ 01-27]第三届马戏春晚火爆开场 升级版“马戏”更多闽南元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