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进产城融合 跨岛发展的载体是新城,而新城建设的关键在产业。今年,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快新城建设,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要求,在产业用地方面将继续重点围绕岛外新城、地铁沿线、产业园区开展土地供应,并进一步增加产业及配套用地供应的比重,重点满足办公、商业、软件及研发用地、物流仓储、酒店等类型用地需求。 除了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厦门还在软环境方面着力。以软件园三期为例,园区建设人工智能超算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技术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投融资平台,引入金融资本、人才服务、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和“15分钟产城融合生活圈”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新城的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支撑。就此而言,跨岛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民生,要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发力。 4月6日,由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共建的厦大附属翔安医院开业,包括此前已晋级三级综合医院的厦门市第五医院以及正式动工建设的厦门环东海域医院等一批建设中或已投运的医疗机构,今后岛外居民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作为岛外重要的教育补短板项目,厦门一中海沧校区初中部、高中部去年8月初通过竣工验收,相关的市政配套设施同步实施。当年秋季,位于马銮湾新城的海沧校区首次面向全市招生,代表着厦门的名校跨岛发展战略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目前,双十中学、外国语中学、厦门六中、科技中学和厦门市实验小学先后“出岛”,和岛外学校“牵手”。如今,岛外居民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吸引人才来厦发展,当地规划建设翔安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同安祥平保障房地铁社区、海沧马銮湾保障房地铁社区、集美岩内保障房地铁社区,提供约6.48万套保障性住房。 产城融合,厦门岛外各区的人口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不断提升。厦门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最直观:截至去年底,厦门市常住人口达411万人,岛外人口总量达206.4万人,比重高达50.2%,首次超过岛内。因而,厦门市主要领导提出,要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集聚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企业,让企业和人才安心扎根厦门。 带头推进,引领区域发展 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丁国炎认为,新时代的跨岛发展,着眼点是认真贯彻福建省委关于推动闽西南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厦门在区域发展主轴线加强布局,以优质软实力服务周边,把发展重点延伸到两市交界接壤处,不仅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间,也有利于延伸和扩大城市辐射。 今年厦门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同样提出,厦门除了做好自身的岛内外协调发展之外,也必须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中带头推进,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道路路网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区域经济联系的紧密。作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项目,起于海沧孚莲路互通立交、终于厦漳分界处的海翔大道(孚莲路—厦漳界段)3月初正式通车,便捷了厦漳两市之间的往来。 事实上,在面向漳州路网打通的同时,与泉州接壤的翔安也在近日启动滨海东大道的最后一段路——翔安东路至莲河段的建设,推动区域间通道的最后贯通。 “交通一体化是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先行领域。”厦门市政协委员许黎明说。 不只是交通,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制造业、服务业、协作园区、社会事业等领域。据了解,自去年8月启动协同发展区建设以来,闽西南五市以“打开通道、联接渠道、整合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经研究筛选,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第二批共88个重大(重点)项目也已出炉,总投资约187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65.7亿元。 |
相关阅读:
- [ 04-16]厦门:智慧化,让出行更便利
- [ 04-16]百名专家活动走进厦门吕厝社区 专家答疑解惑
- [ 04-16]厦门市教科院义务植树活动
- [ 04-16]边健步边洁净家园 厦门集美开展“净走”促文明
- [ 04-16]两岸志愿者齐聚厦门集美 携手共植“友谊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