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思明区这些非遗,你都知道吗? 东南网4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实习生 李姗姗 通讯员 夏思萱/文 施辰静/图)“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在近来大热的电视剧《老中医》中,中医人必学传统汤剂药理“汤头歌诀”,再度引人注目。 和剧中人用普通话背诵不同,在厦门市思明区,一位年逾8旬的老中医,却用一种更为古老的闽南语曲调,将“汤头歌诀”吟唱成曲,口口相传。 在人文荟萃的思明区,如今仍活跃着许多像“闽南语汤头歌诀”这样独特又悠久的非遗文化。非遗传承,历久弥新,思明区正全力让非遗文化走上群众舞台,走进社区、学校,打造思明之魂、培植思明根脉,让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A 闽南语古调唱“汤头歌诀”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思明区东坪山路露丰堂外,她一边吟唱,一边梳理枇杷叶上的绒毛。 闽南语汤头歌诀传承 她叫白鹭,80岁高龄的老中医。每日仍坐诊看病的她,是闽南语汤头歌诀的非遗传承人。“汤头歌诀”是中药汤剂的俗称,记录了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一副中医汤剂药材多味,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方便识记,广受学医者欢迎。 而白医生却用最古朴的闽南语古调,吟唱《汤头歌诀》,也唱出了最有韵味的中医药传承。据悉,露丰堂白氏中医源自宋朝御史王氏,后传至白氏家族,兴于元朝,明朝后期移居海外。民国期间,白医生的父亲白天福随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归国,救死扶伤。 白医生自小耳濡目染,4岁便开始学习《闽南语汤头歌诀》,9岁认药学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中医。“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能丢,要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中医药知识。”白医生说。而思明区也极力推动着“闽南语汤头歌诀”的非遗传承。 在思明区的推动下,白医生和她的弟子们走进了松柏小学、故宫小学等小学,开设“小小中医班”,教同学们学唱闽南语汤头歌诀。以歌诀为引,传授中草药知识,也让孩子们领会闽南语的古老韵味。 如今,白医生吟唱的《闽南语汤头歌诀》也完成了所有录音,为传承发展留下了原始声音资料。 而白医生的亲传弟子、也是她的儿子张斌医生,近年来也和厦门大学闽南语专家展开系列合作,将推出《汤头歌诀》的闽南语正音著作,给特殊闽南语发音的词句标注音标、修注韵脚,还将作出歌诀的谱调,以便于歌诀今后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