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国家三年试点完成,厦门绩效评价实现“三连冠” 筑牢城市“里子” 撑起城市“面子” 东南网4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潘志伟 苏宜胜)日前,住建部、财政部组织的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评价结果正式公布,厦门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中再获第一名,实现“三连冠”,并超额完成了三年试点任务。 从2005年开始,厦门已连续15年孜孜以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努力破解“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管理难点,确保给水、电力、通信等城市生命线集中在地下高效安全运行,用科学化管理、精细化运营和智能化操作,筑牢城市“里子”,呵护城市“面子”。 岛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 阳春三月,环东海域美山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现场,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标准化钢筋骨架作业平台上忙碌着。环东海域是厦门岛外新城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之一,正在进行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高标准的开发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新城的中高压电力、通信、供水、中水等城市生命线,以及具备条件的雨污水管道都不再直接埋在道路下,而是集中住进宽敞舒适的地下综合管廊“集体宿舍”。 中建海峡执行项目经理杨进强说,项目周边地质条件复杂,既有地下水丰富的松散杂填土,又有坚硬的全风化岩层,而且周边居民小区高楼林立、村落密集,最近的房屋距离管廊仅有3.5米,既有小区地下车库,又要避让防洪排涝箱,施工难度很大。而且管廊开挖深度深,管线迁改量大,基坑支护对周边地形及建筑沉降要求高。 建设单位克服众多难题,运用多项创新、互联网技术施工,目前交地建设的3.8公里线路已全面展开施工,主要进行基坑开挖、支护,预制廊体预制吊装,现浇廊体的浇筑,外防水卷材的实施等。 回眸10多年发展史,这样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施工工艺、攻坚技术难点,贯穿于厦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过程的始终。经过10多年探索,厦门综合管廊在建项目均创新采用了预制拼装工艺,并将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化)融入项目智慧管控平台应用到实际建设中,显著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运营维护智慧化。综合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BIM技术、GIS技术、云存储技术,构建可视可控的综合管廊运维环境,实现对综合管廊主体结构、设备及管线健康状况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监测管理。 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成立厦门市政管廊公司,该公司完成了ISO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体系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完成“三体系认证”的综合管廊投资建设管理企业。 管理模式创新。实行维护“管养分离”,培养管廊“工匠”和专业化管廊运维队伍,实现管理、技术的专业化分工,提升管廊的整体服务水平与管理质量。 2016年8月5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给出点评,概括起来有六大率先——在国内率先总结并大规模采用预制拼装法进行综合管廊施工;率先试点雨污水管和燃气管入廊;率先引入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参与建设管理;率先将弱电管线融入地铁现有断面空间;率先试行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率先出台管廊技术规范。可以说,厦门模式为全国综合管廊的发展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破解城市通病的有力举措 市政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不时可见的“空中蛛网”、频频发生的“管线事故”、逢雨必涝的“城市看海”,这些由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引发的“城市病”饱受诟病,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15年前,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但2005年厦门在国内首条跨海隧道——翔安隧道建设时,就前瞻性地配建了干线综合管廊。2007年,厦门湖边水库地下综合管廊正式开建,成为我省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2015年,在国家财政部、住建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中,厦门市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厦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从此驶入快车道。 在破解这一城市管理难点的进程中,从一开始,厦门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抓好顶层设计——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纳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参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等多部国家标准,牵头完成《福建省地下综合管廊标准体系》和《福建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指南》的编制,并完成了《厦门市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立法、《厦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推进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厦门成为全国率先颁布综合管廊收费标准并真正收取费用的城市,实现管廊收费难的突破,其成功经验被住建部编入综合管廊示范案例。 在一系列顶层设计支持下,厦门依托 “多规合一”平台,全盘统筹综合管廊规划与城市防洪排涝、地下空间、电力、给水、污水、燃气、轨道交通、海绵城市等规划的空间关系,协调解决了以往各类市政管线和其他地下空间规划各自为政、不合理侵占地下空间、空间冲突多等问题,提高了地下空间利用率,促进地下多规融合发展。 如今,厦门建有综合管廊的地方,各类市政管线统一布于地下管廊内,有效消除了“空中蜘蛛网”现象,美化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也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作为厦门首个以PPP模式建设的市政项目,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总长19.8公里,其中过海段综合管廊长982米,顶管外径3.6米,管底埋深最深至现地面(海底)下21.59米,属于超长、超大管径过海顶管工程,工程所涉海下地质情况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较大,是目前国内过海距离最长的大断面混凝土预制管廊顶管工程,对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此前无先例。 中铁市政(厦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吉林介绍说,在顶进过程中突破了长距离减阻、过海顶进、不良地质顶进等多项高难度施工瓶颈,用时168天,贯穿各类砂石层、淤泥层,最终机场快速路过海段(市政舱)于2017年11月26日贯通,创下了目前管径及海域顶进长度全国之最,为国内综合管廊长距离大断面顶管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该项目自主研发的综合管廊智慧管控平台上,集成“三维建模+GIS可视化管理”、机器人巡检系统、无线传感系统等科技,环境、安防、火灾预警、语音通信等十余个子系统,通过综合集成、各监控系统之间的数据高度融合,实现了高效智能的管廊运行管理。 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厦门开始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在25个试点城市带动下,目前全国超过147个城市开建超过4000公里的综合管廊,已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条,如何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 厦门市政集团下属市政建设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管廊公司总经理林亚杰说,通过技术咨询、委托运营、PPP等模式,管廊公司积极参与外埠管廊市场投资经营业务,目前对外业务已拓展至平潭、景德镇、成都、宝山等十几个城市,成功中标安徽阜阳综合管廊PPP项目,开展管廊咨询、产品推广、产业链延伸等轻资产运营业务。 当前,厦门正进一步固化提升工作机制,继续探索雨水、污水、燃气等管线(道)入廊的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探索建立以综合管廊为载体的平灾结合、高效利用的地下综合防灾系统,引入采用北斗系统和云防护等新型国家自有知识产权安全防护手段,保障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安全,加强智慧管廊建设,助力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
相关阅读:
- [ 04-04]填补行业空白 厦门公司参编综合管廊国家标准
- [ 02-22]厦门马銮湾新城西片区首条地下管廊收尾
- [ 02-22]细化地下空间登记规则 厦门地下管廊也有不动产证
- [ 11-19]厦门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试点绩效再获全国第一
- [ 09-15]厦门先行先试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超额完成试点任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