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厦门信用体系建设驶入法治轨道

2019-06-12 15:05:35廖丽萍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产业培育,注重挖掘应用“诚信价值”

在此次出台的《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中,关于促进社会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内容是其一大亮点。条例设专章,通过立法鼓励引导信用信息服务的产业化。

“我国的信用信息服务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潜力巨大。”李本年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信用信息服务产业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条例》规定,市、区政府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和服务市场进行政策扶持;规定行政示范引导,在实施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工作中向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购买社会服务、产品;规定推动政企合作更好地促进社会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支持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市场开发和运用,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厦门市发改委(信用办)有关负责人看来,立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以及社会信用立法的新契机,厦门信用服务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厦门是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全量、实时备份的唯一城市,国家3亿条信用数据落地厦门。近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前置机在厦门完成部署,厦门和国家信用数据对接的通道已打通,国家存量、增量数据即将全口径、实时落地厦门。

产业基础方面,厦门在全国率先设立3只信用大数据产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拥有信用服务机构6家,注册经营范围含信用服务的企业3000余家,其中美亚柏科获全国首批综合信用服务机构试点单位。

不仅如此,厦门市正在积极建设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全面推进公共信用大数据、市场信用大数据的归集整合、共享开放和创新应用,着力培育信用大数据产业。同时,成立了全国首家信用建设智库——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在各领域探索创新应用。

将信用建设作为培育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抓手,深入挖掘“诚信价值”,接下来,厦门还将加大信用服务业的招商力度,设立社会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资金,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服务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信用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把信用产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亮点产业。

守信受益,促进形成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在厦门,守信不仅光荣,而且便利。以厦门市民个人信用“白鹭分”为例,它以厦门市行政管理过程中及市民城市生活中产生的个人信用数据为依据,为市民信用打分,分值高的市民可享受图书馆借书免押金、信用乘车、到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免排队优先办理等便民服务。

坚持“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原则,厦门持续推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信用社会建设的活动中,提升居民获得感,培育良好的社会守信氛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7日,“白鹭分”注册用户数突破17.3万人,先后在图书馆、公共自行车等19个惠民领域开展应用,以免押金、资费减免的创新方式,产生惠民金额突破2000万元,额外提供免费停车时长突破11.3万分钟。全市图书馆累计免押金借书近100万册,且未出现一例违约现象。

此外,厦门市还建立“一个办法+两个清单”(联合奖惩管理办法、奖惩行为清单、奖惩措施清单)的联合奖惩机制,梳理第一批联合奖惩行为清单205项,联合奖惩措施清单367项,实现红黑名单和措施目录的动态管理。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我们更看重发挥立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而非惩罚作用。”李本年说,通过立法手段搭建起约束的框架,培育和提升全社会的守信意识,引导人人守信,才能更好地走上信用法治化的道路。

本次出台的《条例》也特别注重形成社会信用奖惩合力,规定严格规范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对守信主体给予激励,从提供公共服务的便利化、政府项目优先、政府性资金安排、政策支持、保障自然人有关权益等五个方面进行激励引导;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针对不同等级失信行为分别实施相应的惩戒措施。

李本年特别指出,社会信用是可以修复的,社会信用主体在积极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利影响后,可以申请修复社会信用,还鼓励符合有关社会信用修复规定的失信社会信用主体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社会信用。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李本年表示,政府诚信对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下一步,厦门市将抓紧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