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聚焦集美 > 本地资讯 > 正文

陈嘉庚家庭: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021-07-07 09:25:00  作者: 陈季玉 李松荣 陈珊  来源: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克己奉公 勤俭传家

1949年,伯公应毛泽东主席的邀约到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第二年就回到祖国定居。

那时人民政府给伯公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多元,伯公规定自己的伙食费为每月15元,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办学。他的衣服除两三套较好的外出当礼服外,其他都是用了多年,处处补丁。

有一回,伯公拿了一件破旧的衬衫给我的父亲。几天后,见父亲没有穿上那件衬衫,他就问:“那件衬衫是不是不能穿呢?”父亲立马回答:“不,是近期母亲身体不适还没及时缝补。”几天后,父亲穿上那件衬衫,伯公见了便说:“这样很好嘛,还可以穿几次,青年人要俭朴些。”

伯公曾说过:“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是乃害之,非爱之也。”

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他对子女的要求甚为严格。堂伯父陈国庆15岁时,他的母亲给他买了一条领带。伯公看见后,斥为浪费之举,不允许儿子佩戴。直到堂伯父后来工作赚了钱,才第一次戴上了领带。伯公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的教育来磨炼子女的品格。

伯公爱国、创业、兴学,他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被称为“嘉庚精神”。这种精神超越时空,在我们家族代代相传。

伯公回国定居后亲自主持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修复和扩建,需要大量办学经费,于是便经常寄越洋信件给留在新加坡的后代筹款。堂哥陈立人(陈嘉庚长孙)回忆说:“那时我还小,看到父亲、姑姑、姑丈们常常在客厅里商量,如何帮祖父筹集款项建设厦大的校舍。”

堂姑丈李光前(陈嘉庚女婿)也深受伯公影响,一生热衷公益事业。1952年,堂姑丈就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1956年,他在家乡南安创办了闽南又一著名学村——梅山学村。在他逝世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近半个世纪用在社会公益慈善的捐款,超过三亿新加坡币。

而改革开放初期堂伯父陈共存(陈敬贤之子)就召集20多位侨亲、校友,回乡创办集美制衣厂(后改星集有限公司),成为厦门郊区第一家外资企业,为家乡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堂伯父说,伯公(陈嘉庚)对他影响很大,曾说“侄儿共存颇有前途,希望日后能有所作为,继承家族传统,为社会、国家做一些贡献”。伯公对堂伯父有很大鼓励作用,引导他心系祖国、造福家乡。

作为伯公的后辈,我也始终记着伯公“老实做人,诚恳做事,光明磊落”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从厦门市郊区印刷厂的学徒做起,一直坚持兢兢业业工作,后来还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从兴学救国,到抗日救国,再到参加建设新中国,伯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事业。作为后人,我们将一直追随伯公的脚步,践行“嘉庚精神”,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口述人:陈忠信(陈嘉庚侄孙,集美学校退休干部)

整理人:陈季玉、李松荣、陈珊

1  2  3  4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