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温暖 我的牵挂
2021-12-16 14:41:02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你的温暖 我的牵挂 东南网12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田圆 通讯员 谢秀玲) 创新实施社会救助一揽子计划(绿洲计划),形成涵盖救助领域九方面69项的救助政策体系; 在全市率先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疑难案例研判制度…… “十三五”期间,厦门市集美区民政事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以厦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落实民政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构建民政工作新格局,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造血式帮扶、重点解决照料中心‘十五分钟养老圈’内两低人员等特殊老人的用餐难题等,为‘两高两化’建设贡献民政力量。”集美区民政局相关领导表示。 持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五年来,集美区不断完善民政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共发放各类救助经费14642.21万元,其中低保金3574.23万元,临时救助金776.74万元,医疗救助金1664.58万元,特困供养金664.6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7820.35万元,基本实现兜底线、保基本的目标。 从2017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65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850元,最低生活保障先后提标4次;建立困境儿童常态化排查机制,不断发挥4个儿童示范点引领作用;率先出台《集美区民政局关于急难型临时救助简化程序的暂行办法》,审批时间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集美区不断健全完善救助保障体系,织牢更加细密的民生保障网,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大家一起走、一个都不少”。 未来,集美区将进一步落实好“刚性支出扣除、收入扣减、延保渐退”等惠民措施,确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和低收入家庭中特殊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同时,依托“12345”及“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为民办事能力和时效,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落实主动发现机制。 “通过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我们也将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形成长效帮扶机制,统筹推进精准帮扶工作与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协调发展。”集美区民政局相关领导表示。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厨房、餐厅明亮干净,康复室、护理室一应俱全,会客厅布置得像咖啡馆一样漂亮……去年初,集美街道的老年人朋友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由闲置公房改造而成的集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式启用,为周边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等贴心服务。 在养老设施建设方面,集美区加快步伐,不断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越来越多“家门口”养老设施的投用,进一步完善集美区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辖区老年人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来,集美区还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集美区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规范部分养老补助政策的通知》《集美区推进农村幸福院工作实施方案》《集美区农村幸福院建设标准(试行)》《困难老人及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制度》《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以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提供政策支持。 如今,集美区已基本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全区现有1个区级老年人养护中心和6个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5家农村幸福院、67家居家养老服务站、6家养老服务机构,引入太保家园高端养老项目,养老床位达1928张,每千名户籍老人床位达46张,超“十三五”规划要求15%。 为提高养老监管水平,集美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院站专业化、信息化运营;同时,建设区级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实现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监管、服务项目流程监管、服务设施可视化监控、相关补贴网上申报审核等多项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及方式,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运营及监管模式对村(居)养老服务设施第三方运营质量进行动态评估与管理。”集美区民政局相关领导表示,将督促指导各镇(街)实施调整后部分养老扶持政策,推动敬老餐厅及助餐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等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试点工作,同时,持续推动养老服务领域重点招商与项目建设工作及养老护理培训工作。 强化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一直以来,集美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强化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形成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集美区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立工资职级制度,设立4岗18级的岗位等级序列制度,增加社区工作者考核“基本合格”等次,考核优秀比例从10%提升至20%,更好激励社区工作者;出台《集美区关于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村民小组长误工补贴制度,由每月150元提升至每月600元;选派示范社区、后进社区的干部开展为期一年的“双向”挂职,通过导师制、跟班制等形式,实现以老带新、先进带后进。 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集美区总结推广杏林街道园博社区“1+X+1”工作法,该工作法被确认为第二批省级优秀社区工作法;整合高校、政府、社工机构三方资源,建立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基地。 筑牢村居基层防控线。集美区成立防控专班,建立滚动式督导机制,对69个村(居)进行全覆盖督查;充实社区网格医生、民警等力量,建立“四人工作小组”708个;出台关爱措施,开展“心灵氧吧”线上服务。 接下来,集美区将围绕近邻敬老、济困、扶幼、助残、育德、医疗、关爱等城乡居民需求,建立便捷高效近邻服务机制,培育近邻服务组织,创新近邻服务方式,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做法,在全区范围全面推进社区治理近邻服务。 据介绍,按照“一年覆盖、两年规范、三年提升”的工作思路,未来集美区还将建成更多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稳步推进社工站建设和服务项目实施,探索打造可推广、可复制、有影响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品牌。 相关链接>>> 未来五年 集美区民政事业工作重点 打造“绿洲计划”升级版 不断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专项救助及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综合制度体系。 逐步调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力争2026年标准较2016年提高20%以上,将未成年人特困救助供养年龄从16周岁延至18周岁。协调开发更完善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人员信息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同步推送“一键查询”。 加快“老极美”颐养工程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六助”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打造“一刻钟养老圈”与“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做实无偿和低偿服务对象“六助”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 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太保家园高端养老项目建设;打造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基地,制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定向培养政策,引进护理人员培养实训产学研基地。 加快养老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委培和经常性在岗培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建立健全养老监管。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三方评估体系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等长效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门槛准入、过程监管、结果评价和淘汰退出机制。 推动“近邻模式”治理工程 选优配强村(居)“两委”班子,“一肩挑”比例力争达到100%;进一步落实社区工作职责考核评比“权责清单”,为社区减负;深化村民自治,依托村民会议、乡贤理事会等乡村基层组织,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拓宽参与范围和途径。 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社区工作者培训网络,推广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的经验成效,打造专业化、知识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继续深化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支持在集长住台胞参与基层治理,在台胞集中社区开展引进台胞社区规划(营造)师工作,支持有资质的台湾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开展“优作为”提质工程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构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改革创新,改进社会组织评估方法,强化评价数据信息采集,深化评估结果应用。持续加大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力度,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巩固扫黑除恶斗争成果。 夯实“标准化”服务工程 强化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应用,完成镇级、区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健全“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创建国家标准婚姻登记服务场地,推出婚姻登记颁证,探索冷静期延伸服务,推进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推动村(居)骨灰楼(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工作,回应个性化殡葬祭扫需求;加强殡葬行业监管,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移风易俗、文明治丧。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