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区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奋进集美 > 集美报 > 正文

嘉庚瓦:百年嘉庚红 风雨不变色

2023-07-05 21:12:55  作者: 林桂桢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百年嘉庚红 风雨不变色

陈嘉庚修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校舍时,融合中西制瓦优点,形成独特的嘉庚瓦制作工艺

“南薰楼、嘉庚书房的屋顶用的都是嘉庚瓦,集美不少老建筑用的六角砖、地板砖也是与嘉庚瓦同窑烧制的。”近日,在集美学村,厦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嘉庚瓦制作工艺传承人陈加俊,带着记者探寻那抹鲜亮的“橙红”。嘉庚瓦制作工艺,是他的家族几代人努力守护百年的技艺。

传统瓦一片8两重 嘉庚瓦一片10多斤

“嘉庚瓦、燕尾脊、红砖墙、坡屋顶”,巍峨俊秀、端庄典雅的嘉庚建筑是厦门的一张城市名片,而橙红鲜亮的嘉庚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20世纪初,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家乡办学,大规模的校舍建设需要大量的瓦片。但厦门临海、风大,闽南传统瓦片重量轻,容易被风刮走,而从海外进口成品瓦,运费贵且运输不便。陈嘉庚先生决定制造具有防风性能的瓦。

陈加俊祖祖辈辈都居住在龙海榜山镇,以烧瓦为生。他向记者讲述他的爷爷陈元盛与嘉庚先生最初的“邂逅”——在创办集美小学前,陈嘉庚到龙海考察,偶然来到陈元盛家,两人相谈甚欢、一拍即合,由陈元盛为陈嘉庚烧制一种美观、坚固、耐用的瓦片。

为什么要异地制瓦?集美临海,厦门又是海岛,土质咸性重不适宜采用,必须到九龙江中上游选址建窑烧制,再通过水路把瓦片运往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

闽南传统的仰合平板瓦呈拱形,轻薄易碎,陈嘉庚将其改成可以搭挂、用铜线穿孔系牢于屋顶椽上的大片型改良瓦。他还从新加坡买了一台压模机,指导工人制瓦,在反复试验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制作嘉庚瓦的土是龙海观音山山脚下田地的第三层土,土质细腻,烧制出来的砖瓦坚固、耐用。”陈加俊说,传统的瓦片只有8两重,而嘉庚瓦一片就有10多斤重。

瓦片红润不变色 花生油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爆发后,嘉庚瓦停产,直到1945年恢复生产。陈加俊说,彼时陈元盛病重卧床,便让儿子陈海清接管此事。受陈嘉庚委托,陈海清在榜山镇严溪头和沙洲各建设了一个生产基地,统称“厦美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嘉庚瓦,“当时的九龙江热闹非凡,从上游到下游都是运载嘉庚瓦的船”。

从小跟着父亲烧制嘉庚瓦的陈加俊,对嘉庚瓦的制作工艺如数家珍。“从观音山下运来的土壤,要浇上一些水,去除杂质,让工人用赤脚反复踩压、摔打,直至黏度均匀。然后把泥土切块,放进四面透风的窑厂里,自然风干约半个月……”陈加俊说,风干后的泥土,要放进机器里压印瓦坯,此时的嘉庚瓦还是灰黑色的,刮掉毛刺后,工人就着手装窑烧制了。

陈加俊说,在进压模机前,要在机座铜板上抹一点花生油,烧出来的瓦片才会红润,保存百年而不变色。装窑时除了嘉庚瓦以外,还要叠放一些“配料”,从底部到顶部依次是基砖、地板砖、嘉庚瓦、没用的废料等,每一层的火力大小不一,同窑烧制出不同类型的砖瓦。

烧火也很考验功夫,窑灶起火,要先用小火烧三四天,慢慢吸收瓦片中的水分,而后大火烧三四天,一开始是用华安的茅草烧,而后换松树枝作燃料,因为松树枝里的油可以让瓦片更加鲜红。等到火苗红中带白,就要将砖窑封死,避免瓦片被风吹裂。当时没有测温仪器,工人全靠肉眼观察,根据土烧后泥土收缩下沉情况、火苗颜色等判断温度。

“这些复杂的工序,任何一步都不能有差池,才能生产出符合陈嘉庚先生标准的‘合格瓦’。”陈加俊说。

口述+手绘 留存嘉庚瓦制作工艺

随着时代变迁,钢筋水泥建筑兴起,新型瓦出现,嘉庚瓦逐渐淡出建材市场。1988年,陈嘉庚的砖瓦窑停产。2007年,为满足集美中学修缮需要,严溪头最后一窑2万片嘉庚瓦出品,自此砖瓦窑彻底熄火。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若需修补瓦片,只能用早年留下的库存。

这几年,陈加俊在集美区文化馆的启发下,将这项工艺的由来及制作流程,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集美区文化馆通过口述整理、手绘等形式,还原嘉庚瓦的生产过程,出了一本关于嘉庚瓦的知识汇编。

历经百年风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屋顶的那一抹“橙红”,依旧鲜亮。每一片嘉庚瓦,都体现了嘉庚先生锐意革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作风。

名片

嘉庚瓦制作工艺

嘉庚瓦制作工艺是陈嘉庚先生修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校舍时,融合中国传统特点与西方水泥瓦工艺优点形成的一种民间制瓦技艺。嘉庚瓦具有颜色橙红鲜亮、散热透气性好、厚重抗风、不易破碎的特点。2007年,“嘉庚瓦制作工艺”被列入厦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文/记者 林桂桢  来源:集美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