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进一步擦亮城市文明品牌
2021-12-17 09:27:31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揭晓经 我来说两句 |
最近,在厦门市岛外村镇的村头巷尾,处处可见一群忙碌的人,他们时不时弯腰捡拾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文明健康洁家园扮美鹭岛庆佳节”活动在厦门市城区火热开展,岛外村镇广大干部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提升村容镇貌,打造宜居环境,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从2005年摘得首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至今,已经“六连冠”、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标杆的厦门,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备受关注。日前召开的厦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表彰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部署会,清晰地回答了新一轮文明创建之路——举全市之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说:“文明是厦门的城市底色。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勇于争第一、争最优,敢于自我揭短、晾晒问题,以更强的担当、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擦亮城市文明品牌。” 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踏着晨光出门,迎面而来的是邻居亲切的问候;垃圾投放点前,有垃圾分类督导员热情的微笑;登上清新洁净的公交车,总能听到文明的声音;斑马线前的“车让人”,常能看到司机与行人温馨地相互点头致意;餐厅里,服务员“实在”的提醒,减少了可能的浪费;餐桌上,公勺公筷,让每一口饭菜更安心;用完餐,随手打包的剩菜剩饭彰显了文明的自觉…… 文明每一天,文明每一人。这些,是厦门随处可见的文明,是厦门市民的文明日常,是厦门城市的文明底色,也是厦门文明创建的底气。 “草丛里的烟头要捡出来,对居民的文明宣导也要加强。”连日来,灌口镇的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深入开展洁净家园活动,宣传文明观念。 自7月以来,灌口镇结合东部新区、凤泉广场等“文明示范街区”创建工作,联合城管、环卫、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整治行动70余场次。针对部分村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问题,灌口镇建立常态化的文明暗访机制,每日一巡查,并把发现的问题通报给相关村居和包片小组,督促其限期完成整改,持续补齐创建短板。 “垃圾分类要做好,机动车停线内。”在翔安区新圩镇新圩社区第一书记蔡清江带领下,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志愿者穿上了红马甲,在中澳城、新霞东路等沿街店面开展垃圾分类、劝导占道经营等志愿宣传服务活动,督促商家做好垃圾分类和“门前三包”。 从点滴入手落细落实 日前,围绕“精细化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思明区召开全区文明创建推进会,并发动各街道、各部门开展洁净家园、美化环境等活动,掀起文明创建新热潮。近期,翔安区按条块分组、细化分工,成立11个文明创建实地督查组,以推进文明创建提升工作。 为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落细落实,厦门市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紧盯道路交通、农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抓紧查缺补漏,聚焦问题精准发力。 厦门市委文明办在“i厦门”平台上线“随手拍”,号召市民争当文明创建的“啄木鸟”;去年9月,“文明快送联盟”成立,通过自律公约要求骑手遵守交通法规等;不久前,厦门市委文明办联合交警部门,在户外大屏曝光道路不文明行为;厦门市执法局等部门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养犬执法宣传活动;共享单车企业推出“红包车”,奖励帮忙整理单车的热心市民,缓解乱停放等问题……这些“对症下药”的举措,一步一个脚印都在推动厦门文明“节节高”。 厦门思明、湖里等区不少街道、社区也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洁净家园活动,进一步营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形成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用实际行动助力厦门争创文明典范城市。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 日前,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志愿者开展“高山上的阅读”等线下品牌活动,为该区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村的30多名孩子带去科学启蒙教育课,推进文明实践活动;集美区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连日来组织开展“洁净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开设垃圾分类小课堂、举办各类环保主题活动等“文明创建”系列课程活动,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打造干净整洁的村居容貌。 一直以来,厦门市坚持思想引领,紧扣群众需求,全面统筹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盘活各类资源,聚焦常态实效,推动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文明实践发展路径。如今,厦门已挂牌运行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38个、实践站525个,实现全面覆盖;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000余支,拥有超过82万名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累计超过4万场次,惠及群众逾百万人。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聚焦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厦门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盘活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实践力量下沉,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思明区组织“红色印记讲述人”实践活动,践行“千百万群众工作法”,运用“万家和”调解服务平台,为群众排忧解难。同安区培育“百孝圆梦”“父母学堂”“流动家长会”“助学圆梦”“高山上的阅读”“暖心宅急送”等20多个品牌项目,为群众送去温暖。黄地村是集美区最偏远的山村,村民以留守老年人为主,实践站在利用现有场地资源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开设“黄地家庭课堂”,让“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马跃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