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播报 > 正文

移动支付不安全行为数量明显下降

2023-02-22 17:11:15 作者:袁小康 韦夏怡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倩倩   我来说两句

中国银联最新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下称《安全报告》)显示,伴随智能设备进一步普及,移动支付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之一,与此同时,针对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法也不断翻新,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成为易受骗高风险人群。

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的诞生与普及在给予人们日常生活和出行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有关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的问题。移动支付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筑成防诈反诈的坚固城墙。

数字场景与人民生活高度融合

《安全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较2021年12月增长81万,我国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覆盖率排名全球第一。“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常用场景接近11个,较2021年进一步增长。”报告显示,当前数字场景与人民生活已高度融合。

在支付安全方面,用户不安全行为数量呈明显下降态势。调查显示,2022年受访用户人均存在1.2个不安全习惯,而2021年人均约有2个不安全习惯。“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及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同时,《安全报告》也指出,男性、35岁以下年轻群体、学生、农民、自由职业者在银行卡安全使用方面抱有的问题相对较多,个人意识还需加强。

调研发现,在面对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时,有37.1%的被访者对自己在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有信心,47.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同时还有15.6%的人持谨慎态度。

相关诈骗套路不断翻新

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安全报告》也指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信赖度、使用度、依赖度不断增强,一些不法分子在移动支付全民普及的大方向中找到了新的“商机”。

《安全报告》显示,67.1%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受损者的占比比2021年增长了8.6%。

另外,电信网络诈骗、虚拟货币杀猪盘、网络直播诈骗、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围绕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不断翻新。

360数字安全集团联合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发布的《2022年度反诈报告》显示,随着全民反诈的深入推动,诈骗分子不得不更新诈骗手法,通过长短线结合催生更多诈骗套路,并呈现出“新瓶装旧酒”、紧跟热点、短期更迭快的特点。例如,2022年全年就经历了年初的新型投资诈骗,到针对疫情诈骗,再到年末世界杯期间的虚假中奖、虚假纪念品诈骗。

在易受骗群体方面,《安全报告》指出,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是易受骗高风险人群。“25岁以下年轻群体,在使用手机和银行卡时个人防护意识欠佳,不良使用习惯个数高于平均水平,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容易轻信他人。”中国银联方面提示,

《安全报告》还指出,在利用公众爱心和人际间信任关系的情感爱心类诈骗中,有15.7%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该类中“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最为普遍,发生率高达26.4%,而25岁以下年轻人和学生群体是受害于此类诈骗最严重的人群。

记者从公安部了解到,近日广州铁路警方侦破一起特大系列电信网络诈骗案,紧急止付2010万余元。经初步查实,该案涉案总额达2.17亿余元,诈骗团伙主要针对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利用其使用分期付款和小额贷款概率较高、对贷款利率和金融征信较为敏感的特点,冒充平台金融客服要求转账来进行诈骗。

“部分年轻人尽管对互联网等新事物更为熟悉,但缺乏深度金融知识,对社会了解不深,以至于更容易缺乏银行卡安全使用意识,也更容易上当受骗。”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五项建议助守好“移动钱包”

为提升移动支付使用安全和保护个人权益,中国银联专家建议,一是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二是时刻提高警惕,不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寻到可乘之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三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轻信所谓的投资专家;四是如果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个人侵权行为,应及时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公众也可以主动了解学习各类防范措施与防骗技巧,提升防诈拒赌的能力。

作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反诈宣传发挥了明显作用。根据《安全报告》的调查,在本次大调查的受众反馈中,有93.9%被访者表示平日生活中接触过防骗防诈宣传,而日常未接触过的仅占约6%。

“目前反诈工作形势仍然严峻,电信运营商监管偏弱、消费者防诈意识不足和电信网络诈骗技术发展等因素导致防诈反诈道路仍然漫长。”王蓬博说。

除了消费者自身提高防骗意识,王蓬博还建议相关部门持续完善安全监管标准,针对多发性风险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多部门配合后形成合力,同时,企业要不断地探寻业务和个人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保护的边界,不管是移动支付服务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应以保护客户权益为基本出发点,注意风险防控。(记者 袁小康 韦夏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