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2013全国两会> 观点PK台> 反方 > 正文

放开二胎不是独立命题

m.folksfolks.com 2013-03-05 10:18  马光远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强调,拥有13亿多人的中国现在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依然很大,在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下,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也是中共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原因。但他同时表示,十八大报告也传递出完善人口政策信号。"计划生育政策是国策,人口政策的完善与计划生育政策并不矛盾。"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1.5%的水平,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随着近期智库关于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的建议报告,把放开二胎的问题又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诸多讨论。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该报告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而最为可行的方案是分区域分步骤放开二胎,这样,既充分考虑了政策调整时间的紧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内的剧烈变化。

能否缓解老龄化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远远低于上一个10年的1.07%,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1.78亿,所占比例从1982年的7.62%增至13.26%,0-14岁人口所占的比重则由33.59%减至16.60%。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7年和2035年分别突破15%和20%,2050年将超过25%。

正方观点:放开二胎,能缓解中国的老龄化问题

严厉的一胎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奖励无胎)其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它使得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中国总计将失去18%-35%的青壮年劳动力。据《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披露,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正是我国未富先老的直接原因。

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表示,在人口问题上,一定要看到日本的梦魇。日本20年来经济增长停滞,绝非很多人想当然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破坏的资产负债表早已经修复,坏账早已经清理,为什么日本经济依然停滞,根子在人口和老龄化。201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1%,已经接近于日本1990年经济增长减速时的老龄化水平,在"十二五"时期,中国还将像日本一样,经历迅速的人口抚养比提高。

相关学者认为,就算现在放开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仍然很难达到世代更替水平,因为人口的增与降有巨大的惯性,要阻止人生孩子容易,要强迫人生孩子很难,我国目前生育意愿低下,放开二胎也无妨。

反方观点:"放开二胎"很有可能会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有网友认为,老龄化是生活条件提高的必然结果,跟计划生育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不管是多生还是少生,老龄化只会逐年上升。首先老年人的绝对数目必然是逐年上升的。其次就算放开计划生育,几年内大量婴儿出生暂时降低了老年人的相对比例,到某一年人口增长率趋于稳定时,老年人的相对比例又会渐渐上升。放开二胎只能暂时缓解老龄化,放开二胎产生的大批婴儿年老时,将同样面对老龄化问题。

"过高的生育水平对于整个国家,对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过低的生育水平并且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同样会带来危机,表现为人口的过度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供给的不足。如果维持的时间更长,则会使得人口增长乏力。"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原新表示,不少人认为,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提高生育率,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种观点是一个"伪命题",双独夫妻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本身对全国总人口的增长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对国家的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就更小了。

业内人士认为,"放开二胎"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刻板化的思维误区,即认为老龄化是因为老年人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过高引起的,通过放开二胎,提高生育率,就能重新矫正人口比例。而忽略了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 责任编辑:陈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