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发改委碳排放交易> 权威发布 > 正文

抢占低碳发展先机 全国碳市场“箭在弦上”

2016-11-17 09:00:05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限制碳排放固然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却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企业应积极做好准备,不断熟悉并掌握碳市场的交易规则和运行规律,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历经5年的试点筹备,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箭在弦上”。作为《巴黎协定》达成后的首次缔约方会议,马拉喀什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让中国碳市场建设的话题再度升温。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仅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众多负责任国家积极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全球气温、冰川消融速度和空气中碳水平等指标近年来都创下了纪录,人类正在与时间赛跑。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巴黎协定》的各项内容尽快落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十二五”以来,中国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采取强有力政策行动,有效控制了温室气体排放。

刚刚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活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下降了20%,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以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启动运行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显然被社会各方寄予了厚望。从数据看,现有的7个试点碳市场仅纳入了20余个行业的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一旦全国碳市场启动运行,无论涉及的行业数还是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都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碳市场来了,你准备好了吗?”作为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如何从容应对并参与到碳市场的建设中?

众所周知,碳交易是把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在固定市场上、不同企业间进行交易。碳交易从资本层面入手,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定价使排放权变得稀缺,从而迫使产业转型。

由于碳排放权的稀缺性,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考虑到碳排放的强度控制,企业不得不在能源使用、优质原料的选择上多加比较。当然,那些因技术创新带来的碳排放减少的企业,也会因排放额度的结余带来收益。

换言之,限制碳排放固然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却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得收益,还能从碳配额的质押、回购、托管等新兴碳金融工具获取资金,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

统一碳市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将全面进入碳约束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被纳入到碳交易体系中。企业应积极做好准备,不断熟悉并掌握碳市场的交易规则和运行规律,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要摸清家底,实现对碳资产的有效管理。统一碳市场运行后,基于市场机制的碳资产管理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效实施碳资产管理,前提是要摸清企业自身碳排放状况,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降排手段,由此积累碳资产,并通过碳市场交易实现资产收益。由于碳市场是新鲜事物,大多数企业对此并无经验,需要及时组织学习,尽快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的碳资产管理架构。

在建立起碳管理架构的基础上,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碳市场交易的实践中。一方面,通过深入了解碳交易机制的原理和规则,合理规避风险,同时积极争取盈利;另一方面,通过碳市场实务,企业要积极探索寻找合适的减排路径,以减排促进主营业务的转型升级。

企业还要善于利用碳市场带来的机遇,因地制宜地开发碳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通过多种形式金融工具的运用,有效低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以实现碳资产效用最大化。

当然,碳交易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实现对碳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有效实行低碳管理,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企业应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抢占低碳经济的发展先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