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三明实践”展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2021-08-12 18:13:25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东南网8月12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今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吕国健介绍,“十三五”期间,三明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712.9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702.19亿元,增加近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8%以上增幅,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5%、8.7%,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以群众增收致富为导向,着力培育富民产业

三明市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让群众就近脱贫、就近致富。例如,三明市泰宁县约1/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行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1/3。依托地方产业特色,助力群众外出就业创业。例如将沙县小吃作为富民产业来打造,成立小吃集团和各地子公司,推动沙县小吃由传统“夫妻店”向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目前沙县小吃全球门店达8.8万家、产值500亿元以上,带动30万以上群众创业就业。三明市还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并带动分散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去年23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5.32亿元、带动农户28.09万户。

以增进群众生态福祉为导向,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三明水环境质量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333个地级市排名前30名,“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2020年有六个指标实现全省第一,三明被命名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水体修复、矿山修复为重点,开展尤溪、沙溪、金溪三大流域河湖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开发权益挂钩机制,加快建设三明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区。

三明以获评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为契机,加大林业金融改革探索,去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213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40.7亿元、占全省1/2、全国1/10以上;今年5月18日三明市在将乐县常口村、沙县俞邦村发放了全国首单林业碳票,签订了全国首单林业碳票流转协议、首批林业碳票收储协议、首单林业碳票授信贷款协议;全国首创的林票制度惠及村民1.4万户、5.9万人,人均获得现值744元的林票,试点村每年村财可增收5万元以上。

以打通群众身边难点堵点为导向,着力深化改革

三明市去年全市患者总体满意度居全省第2位,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0.02岁,比全省高1.11岁。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实行基础教育“三大机制”和“总校制”改革,全面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三明市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梳理公布的“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达1638项、占审批和服务事项99.76%,综合信用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第69位。

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导向,着力办好民生事业

“十三五”时期,三明市每年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其中教育经费从2015年的49.72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0.21亿元、增长41.2%,卫生健康投入从2015年的26.71亿元增加至37.35亿元、增长39.8%。

近五年谋划实施2037个、总投资1738亿元的民生领域补短板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67万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49张、每千人养老床位38.9张。

五年来,三明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棚户区住房改造28924套、建设公租房21091套,累计解决4.94万户14.82万人住房困难;全市低保、特困供养标准五年分别提高54%、183%,率先在山区地市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