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建宁“百姓村”里百姓乐

2018-07-11 10:22:36黄平柳 陈晓星 曾程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村医周晓文正在给村民免费量血压。

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黄平柳 陈晓星 曾程 文/图

在莲乡建宁,有这么一个小村子,村子不大,姓氏却很多,有119个姓氏、50多种方言,村民来自宁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11个省、58个县市。

在这些人当中,有的是抗战时逃来的难民,有的是闽南移民,还有的是婚迁而来的……尽管习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溪口镇渠村人却能和谐相处。

邻里一家亲

6月27日晚,在留守老人宁建贵的小卖部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话家常。

“吃完饭,到我这里溜达一下,这已经成为村里人多年来的一个习惯了。”宁建贵说,他只要在门口摆几把凳子,烧一桶茶水就行。

今年63岁的宁建贵,一家8口人,妻子范梅芳患有冠心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两个儿子都已在外面安家,一个大家分成了3个小家。

在家里,宁建贵不仅经营着小卖部,还管理了几亩果山,今年的制种面积达到12亩。

“孩子们在外打拼也不容易,趁现在干得动,希望我们老俩口可以不给他们增添负担。”宁建贵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播种、插秧可以使用机器,果山采摘也可以请人,都没问题,怕的就是需要纯人力干的活。

前几年,得知老宁正在为找“合伙人”给杂交水稻拉花粉这事发愁后,邻居江国庆主动找上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们一直互帮互助到现在。

“家里有人生病,又缺少劳动力,是够呛的,我们邻里邻居的,能帮的就帮点。”江国庆告诉我们,他们两家的田隔得不远,两个人正好搭把手干活。

“现在,我和妻子成为了村民眼中的‘年轻老人’了。”宁建贵感慨地说,农忙时,大家都会来问问需不需要帮忙,真是近邻胜远亲。

说到这,宁建贵告诉我们,每年麻烦大伙最多的还属收割季抢收稻子这事。

“夏收时,晒稻子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老宁说,看着上午日头好,就把稻子晒出去了,可是这天说变就变,一下子就能来一阵倾盆大雨。一大伙人抢收都来不及,更何况一个人呢?

每到这个时候,左邻右舍的举动都能让宁建贵感动不已!

他告诉我们,收稻子就是要人多,邻居们看见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抢收,老人小孩都会带上簸箕跑来帮忙;眼看就要下暴雨了,大伙把自家的晒谷垫左右对折,然后盖上一张薄膜,确保大部分谷子不被淋湿后,就会赶紧来帮他。

宁建贵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是左邻右舍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搬来这里定居的,大家能相处得这么好,真得不容易。他很珍惜这种邻里情,总是说,“能有这么好的邻居,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爱心小诊所

6月28日6时30分,村医周晓文像往常一样准时打开诊所大门,开启他一天的工作。

今年51岁的周晓文,1986年开始学医,1988年学成归来后,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新一代乡村医生。

“从父亲那一代开始算起,家里从医时间已经有56个年头了。”周晓文说,他们家的祖籍本在江苏,早些年祖父母为了逃避战乱,居家辗转到了江西、福建等地,最后在建宁渠村安了家。

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家人的好人缘。

“多年从医,让我认识了不少人,渠村村民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我都认识,隔壁两个村的人也认识一大半。”周晓文说,属于他管辖范围内的病人那更不在话下,每个月谁有来检查、谁没来,他全部都能记在脑子里。

平日里,除了给村民看病,周晓文还要做好3个村村民的健康档案。

3个村患高血压、精神病、糖尿病等特殊病种的人数有120人,每个月周晓文都要定期为他们检查。

“周医生,好人啊!”说起周晓文,今年已有73岁高龄的高山村村民曾大爷竖起大拇指。曾大爷患有高血压,仅有的一个女儿也远嫁江西。虽然早些年从高山村搬到了渠村生活,但由于腿脚不灵便,1.5公里的路程要走上半天。

除了定期上门量血压、测血糖之外,平时曾大爷有个头疼脑热的,周晓文都是随叫随到。为了减轻曾大爷的医药负担,去年,周晓文帮他申请了特殊病种报销,原来一个月需要60多元的医药费,现在只要几元。

干村医这一行,最怕的还是深夜出诊。周晓文说,大半夜的孩子发热、老人突发性心梗、摔伤等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他都是第一时间往村民家中赶……

周晓文的小诊所,不仅为村民看病,还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这里虽然是个小诊所,但每到晚上比小卖部还更热闹,大家不是来看病的,都是来唠嗑的。”周晓文笑着说。

和谐小山村

“百姓村”多姓氏、多外来人口的状况,在宁建文家得到集中呈现。

宁建文家中8口人中就有4个姓氏。他的父亲宁茂贤,今年80岁,从小是个孤儿,宁建文母亲、妻子和儿媳则是从外省移民过来的,母亲姓杜,是江西抚州人。儿媳家则是53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因此,宁家便有了4种方言。

宁建文说,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在生活中都用普通话交流,而私底下才说各自的本地话。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建宁本地话,但是都能沟通。有时候,大家在一起聊天,还会互相模仿对方的家乡话,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在百姓村,方言多种多样,饮食习惯自然也有所差异。家里人吃的菜,混合了多种口味。“刚嫁过来的时候,因为饮食不习惯,我会时不时地给自己开个小灶。后来,我做的菜他们也都会试着吃,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欢吃我做的菜,我也能吃他们做的菜了。”宁建文的儿媳吴月香笑着说,在平日里,他们还会互相学习各自菜系的做法,给平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上次端午节的时候,我家做了4种小吃,包括本地的粽子、闽南的粽叶糍、南丰擂茶,周围的邻居都来品尝,非常开心。”宁建文说。

“渠村村民的先辈来自天南海北,最北的来自甘肃天水,最南则来自广东东莞。外地人来了,村里帮着安顿,划出一片田,匀出一间屋,移民不断开荒种地,渠村也越来越大了。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渠村有了更多的外地媳妇、外地女婿。”村书记董全柱说。

渠村是个小盆地,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土地平整肥沃,这里的村民每年种些杂交水稻制种、黄花梨、莲子,养些家畜……眼下,渠村人生活在这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共同的情怀——和谐、包容、感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