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旅游> 正文
分享到:

探寻铁观音的更多玩法

2017-11-09 10:26: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34岁的漳州人黄亚平,从事茶产业已10多年。1998年中学毕业后,他赴晋江的一家工厂,当起了机修工,其间结识了来自安溪的茶商。在对方的影响下,黄亚平对茶业产生了兴趣。

茶山

黄亚平也因此开始创业之路。

2002年,黄亚平在家门口角美镇开办了一家茶叶零售店。此后的三年,全镇的茶叶经销店从10来家发展到100多家,茶市日趋升温。市场热潮下,黄亚平却显得谨慎:“大部分茶叶经营者秉持的还是最原始的商业模式,批发加零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黄亚平创立漳州市铭诚茶叶包装商行,并入驻位于漳州市区的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后者是漳州起步较早的主流茶叶市场之一,最多的时候入驻茶企超过300家。在这里,黄亚平开始了整合茶产业上下游的市场试水。“我们在茶叶销售的基础上,还提供茶叶包装、茶盘、茶具、茶桌等一站式服务,并开始介入茶叶生产环节,派专职质检人员到茶叶基地教茶农理论知识,并全程监管茶叶生产。”黄亚平说,这一阶段的尝试也为日后探寻茶业全产业链经营,积累了经验。

黄亚平清楚地记得2012年,这个被视为铁观音市场拐点的年份。电商对实体经营的冲击,岩茶、白茶等竞品的市场崛起,茶叶生产成本高企,多重因素导致风光一时的铁观音遭遇市场滑坡,陷入低迷。

实际上,黄亚平对铁观音盛极而衰的局面,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外部冲击仅仅是一方面,内部积弊才是福建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小农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家庭经营作坊的生产模式缺乏科学的组织规划和管理监控,制约着技术创新与投入,产出茶叶的数量、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黄亚平说,福建茶业产业链普遍短促,附加值低,科技、知识、创意在整个产业链的运用上远远不够。

黄亚平意识到,此时的铁观音市场已经进入了十字路口:“向左走,缩减经营规模,勉强维系;向右走,转型创新,寻求市场新的出路。”2015年投入运营的茶之序文化生活馆,则是他实践茶业转型的起点。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