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8月末的一个晚上,南安石井镇岑兜村,一出高甲戏《海上视师》在这里上演。如果不仔细辨认,你很难想象,近千人的围观喝彩是送给台上一群最大16岁、最小才8岁的孩子的。
岑兜村高甲戏传承班的孩子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摄 东南网9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文/图)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8月末的一个晚上,南安石井镇岑兜村,一出高甲戏《海上视师》在这里上演。如果不仔细辨认,你很难想象,近千人的围观喝彩是送给台上一群最大16岁、最小才8岁的孩子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娃娃戏团,他们用了三年时间,给这个被称为高甲戏窝的村子,重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几年前开办这个传承班时,我担心没人来,招不满。没想到,第一期就来了50多个孩子。”村支书洪安平回忆道,“从前的岑兜村有‘十家九戏’之说,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高甲戏班还有近30个。这些戏班常年在外演出,远的到东南亚巡演,一出门就是一两年。” 岑兜村被称为戏窝,是高甲戏的发源地。当地敬重的“戏祖公”洪埔,在数百年前行走于闽南、赣州一带,因为学戏很苦,到过很多地方都没能找到愿意传承的后人,直到来到岑兜村。洪埔看到岑兜村人热爱戏曲,便留下来传道授业。他将毕生所学,结合闽南地区的语言和风俗特点,创造了高甲戏,并教导出了无数高甲名伶。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