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脱贫攻坚的政和探索

2019-05-03 08:08: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曾大龙 徐庭盛)

闽北政和,经济发展一度处于“省尾”,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次到政和,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

依靠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政和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以“绣花”功夫和响鼓重锤打好脱贫攻坚战。

产业脱贫,精准挖贫根

2011年,政和全县生产总值仅28.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792元。究其原因,贫根在于缺乏产业。

为做大县域经济,政和吹响了进军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和回归经济的号角,破题之举在工业经济。2012年7月,在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推动下,该县历史上首个工业园区——同心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确定石狮与政和携手结对。“6年来,园区累计供地近7000亩,签约入驻企业99家,总投资98亿元,全面达产后产值151亿元。”政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魏重胜说。

如今,开发区“造血”功能显现:65家企业投产,16家在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业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为辅的产业布局。去年,开发区实现产值28亿元,县域经济有了“筋骨”。工业经济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凸显:吸纳偏远山村6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四大经济为脱贫攻坚注入澎湃动力。比如,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吸纳贫困农户13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必兴说。

如何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并让贫困户深度参与?政和的探索是:走特色农业的路子。

东平镇是名茶之乡,上世纪60年代东平白茶就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为此,该镇利用生态这面金字招牌,主抓茶产业,茶山由2001年1.5万亩扩大到2.6万亩,年产茶叶8万担。依靠闽峰等140多家茶企带动,全镇73户贫困户直接受益。“这两年来,茶青价格翻了三四倍,最高时每公斤上百元,头茬茶青就能赚三四千元。”凤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望秀说,依靠家里的3亩茶山及村里提供的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去年家庭年收入两万多元,稳定脱贫。

与东平等平原乡镇不同,政和还有4个乡镇的9万人口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09人,占全县的66.9%。这部分贫困户是脱贫攻坚中的难点。

澄源乡澄源村海拔1000多米,今年,46岁的贫困户王宏兵种下25亩吊瓜。“去年种了10亩,收入2.7万元。吊瓜籽不愁卖,今年预计吊瓜籽收入在5万元以上。”王宏兵说,因为有病在身,自己不能从事重体力活,种吊瓜只需山垅田,也不要精细管理,而且吊瓜籽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0元,家里收入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王宏兵身后,澄源乡3000多亩高山蔬菜正在春耕。陈必兴说,高山蔬菜上市在6月至10月,正是大中城市蔬菜空档期,而且价格高了三四成,乡里的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与合作社共享产业红利。“全县因地制宜,在高山发展茭白、吊瓜等产业,通过基地带动贫困户770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以四大经济、特色农业撬动产业扶贫。去年全县生产总值69.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5元。今年,除新增一户因病致贫外,全县建档立卡对象1808户6583人全部脱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