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烟火味里,非遗生生不息——走进福建省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

2024-06-26 07:35:13 作者:李闽 郭斌 陈尹荔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6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闽 郭斌 陈尹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闽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7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的舞台上——

凌福顺在溪畔用双手捧着入党通知书,双目不离。丝弦激越,他缓缓唱道:“心如江潮澎湃,不由泪落满腮……”

鼓声起,溪畔的背景渐变为一面党旗,凌福顺面向旗帜,举起右拳,抑扬顿挫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音乐转而抒情,场面庄重感人。

灯光瞬间聚焦到一名现代装束的少先队员,她旁白道:“1934年10月30日,独立师轻取周墩,周墩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凌福顺被推选为军事委员。”

……

演出结束后,一名观众说:“看了这部剧,为民族大义赴汤蹈火的家国情怀被唤醒。真想不到,演出这么感人!”

这是省实验闽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推出的闽剧现代戏《烈士凌福顺》。院长周虹说:“我们要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艺术创作的活力源泉,创造更丰富的闽剧表现形式和更多元的场景舞台,以契合时代和观众的审美特点。”

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红色题材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而观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传统戏曲如何打破时空和情感距离,获得观众共情与共鸣?

导演林蓓珑原是闽剧演员,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创作闽剧现代戏《烈士凌福顺》,林蓓珑将话剧的表现手法融入戏曲,还选用近30名小学生参演。

在凌福顺入党、被捕、牺牲等情节中,参与演出的学生们或朗诵,或合唱,林蓓珑采用切光等方式呈现穿越时空对话的效果。她说,“家国情怀,从纯真稚嫩的心声中表达出来,更具感染力”。

为增强艺术感染力,她带着学生们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一遍遍模仿朗读剧中陈乔年的台词,力求让“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走进观众心里。

传统的戏剧,现代的审美,闽剧在创新、在创造,这是我省非遗项目传承的一个剪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福建是非遗大省。古老的非遗,正以崭新的身姿,活跃在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

跨越千年,“街”续文脉。2020年3月,莆田市启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还原古街历史文化风貌,并于2022年国庆节正式开街。

街区的县巷引进当地非遗项目,成为“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夜幕降临,灯火璀璨,人流如织。县巷南口雄立“文献名邦”牌坊,不远处店铺是“皮雕文化非遗体验中心”。

店内,游客正围观一幅巨作——高3米、宽2.3米的黄牛皮占据一整面墙,雕着双龙腾舞、祥云缭绕,构成金色的“福”字,“福”字下面,是武夷山、日光岩、妈祖等图景。

据史料记载,莆田皮雕出现在明弘治年间,用于箭囊,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莆田皮雕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陈志鸿说:“以前,我从事皮雕艺术创作,也做过一些传统产品,像皮箱、皮盒,这些东西是小众的。现在,我们开发新产品,让非遗元素进入大众生活。”

店里摆满陈列柜,展示各种皮具,有皮包、挂饰、摆件、动物造型等,多达200余款。

“这是一只木雕加皮雕的包装盒,是一家大牌奢侈品厂定制生产的。”陈志鸿从展柜上取下一个皮饰木盒,木香袅袅,饰皮手感温润。游客把玩半晌,却打不开盒子。

“这巧妙利用了另一种非遗技艺——榫卯结构。”他在盒子上部边缘轻轻拨动木条,盒内乾坤顿时一展无余。

巨大的“福”字与琳琅满目的小皮具同室,产生强烈的“代沟”,但它们之间,似乎又有一条共通的纽带:传统的内核,现代的形式。

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源山下,泉州木偶剧院座无虚席。“孙悟空,吃我三剑,我就把芭蕉扇借给你!”台上,铁扇公主挥舞手中双剑,对孙悟空大声喝道。

鼓声弦乐铿锵错落。表演者操持手中丝线,口中唱着台词,牵动木偶手脚舞动,与声音无缝配合。30多根悬丝当空,前排的观众依稀能看清丝线动向。

台下,观众被表演深深吸引,小朋友们更是瞪大眼睛,眼光追随木偶,大气不敢喘一口。坐在后排的想看得更清楚,有的站了起来,有的身子前倾,凝神观看。

这是泉州木偶剧团在表演保留剧目《火焰山》。

剧团团长洪世键说,世界上很多地方有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有其独特之处,它一直坚守传统形式,唱腔、配乐仍用传统傀儡调。而且,最多的提线有三十几条,平常使用的有二十几条,而外国的只有几条线,十来条线算很多了。

在闽南,木偶被称为“嘉礼”。“嘉礼”,就是美好的奉献。前棚“嘉礼”后棚戏。“棚”就是戏台,民俗活动中,如果木偶戏和梨园戏、高甲戏等同场演出,木偶戏必须排在前面。

今年“五一”假期,泉州市木偶剧团共演出39场,迎来2万余名观众,门票总收入110多万元,一票难求。

泉州提线木偶戏因承载乡愁记忆而蜚声海外,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2005年2月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礼堂举行中国春节文艺晚会,泉州提线木偶的表演征服了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观众。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它在《灿烂文明》戏曲篇章中领衔登场,表演《四将开台》,向全球40亿观众展示提线木偶的魅力。

泉州市木偶剧团建团70多年来,出访300余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木偶戏是没有文化疆界和年龄界限的艺术,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打通文化、年龄和阶层等界限,令人们回忆童年、保持童心。”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王景贤说。

悬丝木偶,是我省非遗项目不断走上世界舞台的一个缩影。

今年春节前夕,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福建非遗展演活动在澳门拉开序幕。

舞台上,有提线木偶和咏春拳表演,有传统技艺及工艺品展演;舞台下,有福州同利肉燕、耳聋伯元宵等小吃体验,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德化瓷烧制技艺等海丝文化相关非遗项目,与朱子文化、“福”文化等相关非遗项目同台展陈。

观者赞叹不已:“知道福建是非遗大省,但没有想到类别这么多,亮点这么多,让人目不暇接。”

既离不开生态,也离不开实践

非遗,不单单是一个个具体对象的自身,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的孕育、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离不开实践。

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形成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福州南后街人潮涌动,近50个非遗项目和中华老字号在此落户,升腾着烟火气与人文味。街头艺人制作手工画扇、捏面人和糖画,小小物件勾起童年记忆;游客体验制作茉莉花茶,拿着竹篾练一练醒花技艺。走累了,在同利肉燕尝一碗太平燕,在秋官郎鱼丸吃几粒鱼丸。

走进朱紫坊,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落户于此,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在此举办,漆艺大师工作室在此设立。这里成为具有浓厚漆艺文化氛围的文化街。

步入衣锦坊,一处大宅内一方60平方米大小的鱼池,四周绿植葱茏,掩映着假山亭台。鱼池中,立着四角方亭,歇山式屋顶恰似燕子展翅,这就是著名的水榭戏台。戏台正对面,花厅两侧墙上挂着10幅闽剧剧照,正上方匾额写着两个大字:文魁。

6月7日,这里举行一场闽剧折子戏公益演出。锣鼓声起,3名身着紫色长衣、发插鲜花的女子翩翩而至,仿佛从天上飘落人间。在莺莺曲声中,游客赞叹道:“太美了!”他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这一美好瞬间。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水榭戏台在2006年得到全面修复。如今,这里常态化举办福州闽剧、评话、伬艺等非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在福建,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非遗资源丰富。

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59项,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这里,非遗保护和传承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加大立法力度,我省出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和自然生态环境一体保护;实施“福建名老艺人薪传计划”、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承人记录工程和数字化建设。

这里,为非遗提供展陈、发展的支撑空间越来越大。

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打造福州上下杭、莆田兴化府等非遗特色街区,培育非遗业态聚集地。经过一年半培育,兴化府非遗一条街建有4个非遗展厅,25个非遗项目落户开张。

这里,非遗实践丰富,民众广泛参与和认同。

在全省非遗项目最多的泉州,2012年,以泉州提线木偶戏等为主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入选该名册的唯一项目。而另一广受喜爱的非遗项目南音,1990年起就走进全市中小学,开展教学,举办演唱比赛。34年来,逾20万学生受过熏陶,培养了大量爱好者和专业人才。目前,泉州地区共有南音社团逾200个,社区活动点两三百个。

这里,非遗项目借助崭新的传媒平台扩大传播。

2023年,泉州蟳埔簪花围强势“出圈”,抖音平台“蟳埔簪花”相关话题阅读量超80亿次,“蟳埔女”话题超15亿次。今年春节期间,蟳埔村游客数量超过36万人次,“五一”期间超过32万人次。簪花围这一古老的蟳埔女习俗,还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里,“非遗+”方兴未艾。

“非遗+旅游”不断升温。6月15日,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及线路评选结果揭晓,我省“食在当夏 寻味非遗”节气食俗之旅从368个夏季节气旅游美食及84条线路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重点推荐。“非遗+研学”引人关注。福州市文化馆非遗研学活动、厦门市“趣味答嘴鼓”研学营、漳州市“花样漳州小小文旅推荐官”等,让非遗进课本、入课堂,引导提升青少年文化底蕴。

见人见事见生活,这正是非遗鲜活的生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