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点 果贱伤农,“三不”行为要不得 荔枝滞销,“助村”为果农鼓与呼,不仅减少了果农损失,也彰显了媒体社会责任,虽然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但满满的正能量让人倍感欣慰。唯一让人心有不快的,是活动暴露出一些部门的不作为,值得警醒,不吐不快。 从销售环节来看,荔枝供需信息不畅因我们的呼吁解决了,却在供需对接的执行环节“卡了脖子”。大量的采购商联系霞葛镇欲视察荔枝,但因人手不足,导致我们公布的爱心联络人电话被“打爆”,很多电话漏接,影响了一部分采购商的对接。记者希望当地能提供更多对接方式,却无人对接。于是出现了“这边是心急如焚的果农,那边是买荔枝无门的采购商”的尴尬局面。 从生产环节看,之所以出现荔枝滞销且价低,根本原因还在于荔枝种植小、散、弱,果农缺乏对市场的驾驭能力。许多地方种植荔枝者众多,但鲜有从事规模化生产者,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几乎都没有,这掣肘了当地荔枝产业发展,不利于指导果农统一生产和销售,也削弱果农与采购商谈判能力。 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乏解决的办法,如在销售环节,相关部门可以未雨绸缪,引导各县乡村设立联络点,帮助联络采购商,积极打开市场,提前为农民解决市场问题,不是问题来了才想办法;在生产环节,相关部门可培育农业合作社,加强产业集聚,引导果农种植高价值的优质荔枝品种,并支持企业对荔枝进行深加工,这不仅能提升当地荔枝的品牌价值,也能引导荔枝产业良性、有序发展,给果农吃吃定心丸。 帮助果农推广滞销荔枝,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实事。在福建省政府近期开展的“三比一看”活动里,“比促销”也明确提出:发展协作配套,加强供需对接。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某些地区的相关部门连荔枝种植的统计数据都没有,任由果农放弃荔枝种植,土地抛荒,也不引导果农转产,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果贱伤农,影响的是农民的生存大计,谁应该帮忙?最应该站出来的就是政府部门。那些既不主动帮忙,也不关心农民,对农民损失还不负责的“三不”行为,真的要不得。 烈日下的果农,很需要大家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