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暴露出保障房空置尴尬:山东1.29万套,海南9000多套,广东1.15万套,云南2.3万套。本应趋之若鹜、一房难求的保障房,却被弃如敝屣。
实际上,保障房成闲置房并不新鲜,四省空置五万套保障房,也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媒体就曾曝出个别省份廉租房空置率高达51.3%的消息。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安居梦”,一边却是大量保障房“遇冷”的尴尬。保障房为什么屡现空置呢?
空置的保障房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位置偏远配套极差,二是质量堪忧、环境不好。中低收入者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和金钱甚至远远超过租住保障房所节省的钱,而不时曝出的质量问题又令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这样的保障房如何能够受青睐。
保障房空置的更重要原因则是,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房“重建设、轻管理”,而且监管缺位、执行不力。毋庸讳言,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应对的心态,这是因为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无法像商品房那样获得高额土地出让收入,反而要投入不菲的配套资金。
考核机制存在缺陷也是造成保障房质量无法切实保证的原因。自2007年中央出台保障性住房政策以来,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不断推出,从开工建设、申购资格及核查、售后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也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措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致使保障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变味、走样的情况。虽然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保障性住房应当尽可能安排到交通比较便捷,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区域进行建设”,但在考核保障房建设时主要的依据仍是数量。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一味追求短期工作亮点、凑数量成了地方政府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曝出的“瘦身钢筋”、“墙脆脆”等保障房质量事件,就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存在把关不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保障属性是保障房的底线,保障房不仅要“能居”更要“宜居”。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亟须调整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管理、待遇审核审批、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进行规范。在确定相关制度后,应做好相关配套措施和手段的细化落实,以保证可操作性,从而真正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保障房建设大提速是本轮调控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央切实保障民生的大手笔,凸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及社会“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决心。把这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将改变商品房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引导并分流刚性需求,合理配置住房资源,从而对商品房市场形成一定的压力,有利于控房价。毫不夸张地说,在加快保障房建设已成共识的大背景下,落实好数千万套保障房将事关本轮楼市调控的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