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落地预期增强
地方政府对政策的微调,体现出不同的市场形态和调控诉求。但分析人士强调,这种短期之内的政策反复,与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缺位有很大关系。随着三中全会召开日期临近,多个经济领域的改革被提上日程,其中有关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出台预期空前强烈。据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住建部、发改委、国土部等多个中央有关部门便着手制定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
在一些地方政府调整楼市政策同时,上述长效机制出台的预期也日益强烈。按照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的理解,长效机制的内容应包括:更多地采用税收、信贷等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调控,在完善住房和住房用地供应体系、房地产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等方面健全长效机制。
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则建议,在土地政策上,提高土地供应潜力,包括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等。
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长效机制的建设涉及相当多的方面,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单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就面临地方政府和现行法律的双重障碍,要想在短期内“破冰”殊为不易。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了解,虽然房产税试点可能在11月之后扩围,但其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要想实现全面覆盖需要较长的时间。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以限购、限贷为主的调控手段短期内不会全部退出,地方政府只能在上述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而不是对现有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事实上,按照业界的普遍预期,即便长效机制出台,也不会再遵循以往“一刀切”式的调控思路。而是根据各地楼市发展阶段和市场形态的差异,允许地方政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年年初,国土部要求一线城市加大房地产用地供应,同时也警示三四线城市楼市的供大于求风险,便已体现出差异化的政策思路。
多数分析认为,从各地进行的方向不同的政策微调不难看出,楼市调控政策的差异化特征,未来还将愈加凸显。在短期内,收紧或放松政策的尝试还将持续出现,但不会超出现有政策的框架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