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楼市成交量的攀升,杭州(楼盘)、广州(楼盘)、青岛(楼盘)、北京(楼盘)、上海(楼盘)等地频现公积金贷款难、断贷等现象,济南(楼盘)等甚至出现“挤提”。
现在将这种现象与楼市火爆联系起来有失偏颇。应当说,不是现在的需求导致了公积金供给的紧张,而是过去的需求过多的消耗了公积金。因此,我们看到自年初以来,楼市还没有火起来前,很多地方就开始收紧了公积金贷款政策。
比如昆山(楼盘)、杭州等城市先后出台了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政策,而9月初济南公布收紧公积金提取政策,出现挤提爆棚现象。显然,当各地政府想方设法收紧公积金政策的时候,会进一步刺激公众挤提行为。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房改时设立的一种强制性住房储蓄安排,它由个人及单位双方缴存,存款利息很低,相应限额内的公积金贷款利率也很低。公积金中心流入的资金主要包括员工和企业缴纳的公积金、未用公积金投资收益,及历史贷款每月还款进项,而支出则主要是新发放贷款和提现,资金相对封闭运行,其如何管理和增值并不透明,很多时候会被政府部门挪做他用等。
公积金制度一度被认为是职工福利,事实上,政府并没有支出,全部为职工与单位缴存。但是,对于国有部门而言,这确实是一项变相福利,因为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发放了远远超过工资水平的公积金,而普通职工可能连公积金都没有,这项制度强化了中国贫富差距。
目前中国购房高峰早已过去,现在只不过是支付能力较低的刚需家庭正在高价购房,他们是对公积金贷款需求最依赖的群体。但恰恰这些家庭在需要公积金贷款时却出现收紧趋势,原本具有保障性,以确保更多中低收入者享受制度红利的政策,反而成了“劫贫济富”的工具,那些有钱家庭提前享用了公积金,甚至出现非法套取现象,而当穷人想用时,公积金贷款却收紧了,暴露出这种制度在机制设计上的不公平。
目前,各地公积金中心首先选择提高公积金缴存上限,降低贷款上限以归集更多资金,这就像通过推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一样,这对后来者更不公平,只能是权宜之计。同时,采取公积金“公转商”贴息贷款方式应对公积金需求,即那些申请公积金贷款的个人可以转商业贷款,其与公积金贷款的利息差由公积金中心进行补贴。当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轮候,让申请者等待更长的时间。
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表明,公积金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果说要求取消该政策尚不太现实,那么至少管理上透明,防止挪用,并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公积金保值增值机制,根据缴存数据合理计算存贷比率。总之,目前该是考虑彻底改革公积金制度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