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积极弘扬“行知”精神 做亮传承不息的精神名片
2023-05-26 23:59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晨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那是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走进陶行知纪念馆,同学们正在老师的讲解下,认真聆听山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作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像这样的“沉浸式”思政课堂每天都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陶行知纪念馆里发生。 80多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后迁至九龙坡区谢家湾,自此,“行知”的种子便在九龙教育人的心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80余年的岁月流转中,九龙坡区如何逐步擦亮“行知”教育底色,做亮传承不息的精神名片? 带着对陶行知的崇敬和对九龙坡“行知”教育的探索欲,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于5月25日下午齐聚九龙坡区,于实地探访中寻找答案。 以“行知”内涵为核 构建九龙教育价值体系 在不断的办学实践中,陶行知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理论以及奋斗经历,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行知”精神。近年来,九龙坡区全力打好“行知”牌,深挖“行知”精神内涵,构建九龙教育的价值体系,筑牢九龙教育人的思想堤坝。 走进九龙坡区,不难发现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被张贴在多所校园里、教室内,“行知”精神润物无声地浸润着师生的心灵。 何为“行知”精神?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下,如何丰富“行知”精神内涵?九龙坡区深度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宝藏,将“行知”精神凝练为“爱满天下、教育为公”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精神。 以“大爱、奉献、求真、创造”为内核的“行知”精神被确立为九龙坡区教育人的价值导向,为九龙教育印刻上了鲜明的精神底色。 以“行知”要素为引 着力打造“五个一”学陶基地 被誉为“师陶圣地、育才摇篮”的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是九龙坡区引领“行知精神”落地生根的排头兵。该校一直积极营造“行知”育人文化,“行知”要素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该校利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了以一处“陶行知文化”主题游园,一座陶行知纪念馆,一部《陶行知在重庆》原创话剧,一组展现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的历程和生活教育思想的雕塑群,一系列抗战时期重庆育才学校美术教育、音乐舞蹈教育文献为主要载体的“五个一”学陶基地。 九龙坡区充分发挥陶行知纪念馆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龙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重走行知路,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1周年”“学思践悟二十大”行知党建学陶研陶主题教育等活动,接待市内外各级领导、专家团队参观学习。2022年来,纪念馆持续接待124场次,共3000余人。 以“行知”精神为本 开展“三大活动”培塑师德品牌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九龙坡区以“行知”精神不断完善师德涵养体系,通过开展“三大活动”培塑师德品牌,激励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一是持续开展以“大家讲坛”“名家论坛”“名师分享”等系列活动为主题的“行知大讲坛”,引导广大教师干部秉承师德优良传统,做不忘初心的良师;二是举办“行知”故事分享会,深挖师德教育故事,引导干部教师将师德高尚、行为世范作为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三是评选名优“行知”教师,引导干部教师树立为人师者的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以典型示范、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干部教师立足岗位,潜心教书育人。 在“行知”精神的指引下,九龙教育人一直如陶行知那样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也一直用先生之风来指引教育教学,将“行知”践行到底。 以“行知”理念为源 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陶行知“为学而做”“为做而教”“教学做合一”等教学主张,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九龙坡区将实践陶行知教育理念融汇贯穿于教育改革实践全程,聚焦“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行知课堂”。 据了解,区内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多元的课堂模式,现全区已形成70种较为成熟、可操作的多元课堂模式,构建高效率、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其中,重庆谢家湾学校改革经验获评中国教育领域首个中国质量奖,九龙坡区成功承办全国高品质课堂展示会。 除此之外,九龙坡区以“行知”理念为源,积极构建“行知”精品课程。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开发私人定制课程“DIY生物大冒险”课程,为学生搭建生物探秘的实验平台;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二中学校以“金穗扬梦”菜香园和“药食同源”科创园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种植课程,学生全员参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小学校做实做细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育新时代,行知九龙坡。在新征程上,九龙坡将继续以“行知”精神为行动指南,再创“行知”教育新辉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