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网络传媒公信力研究

2012-04-27 16:32:51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网络传媒公信力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传媒公信力缺失现状

虚假信息泛滥,缺乏权威性。当前互联网普遍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有害信息多等现象。尤其是虚假信息泛滥,直接导致了网络传媒公信力降低。从传媒本身来看,真实性是传媒的首要特性,是传媒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传媒形成自己特色、特质的关键。对于新生网络传媒来讲,发生虚假新闻或给人以内容失实的印象,将会对网络传媒造成巨大伤害。从当前技术角度和自身发展来看,网络传媒无法主动或被动进行严格的信息审查,加上网络传播迅捷的特性,使得一些无从证实的新闻和信息能迅速传播开来,从而给网络传媒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非理性传播突出,缺乏信任感。现代互联网络为网络受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观点的便捷平台,它可以让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即使这些言论是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和态度,但在网络虚拟空间环境下,也会受到比现实更充分的宽容,它让人们有了一个尽情宣泄情绪的空间,客观上容易导致非理性传播。与此同时,我国网民的构成中,有较高学历、较高社会层次的网民比重较小,提供较有价值言论的比重较小,即使有也会很快被淹没到非理性言论之中,加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和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为非理性的情绪迅速扩散和蔓延提供了条件。由于网络匿名的特点,传播主体和个人道德风险脱离,使得网络言论呈现非理性和情绪化。

违法违规明显,法律意识淡薄。当前,由于许多网络传媒受自身实力的影响,为了能以一种低廉的方式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许多网络传媒热衷于抄袭其他传媒的内容来维护自身运营,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确实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加上更新速度较快,很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使得网站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但由于内容雷同,主题千篇一律,毫无自身特色可言,长此以往只会使网络传媒本身失去信誉,失去自身固定的传媒受众。

低俗之风盛行,网络监管缺位。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价值失落、道德失范、行为失准、个人享乐主义现象在网络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转型中社会、文化因素使得受众产生了接受传播低俗现象的可能,也为迎合部分受众欲望的低俗化传播提供了市场,随着先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监管的滞后,在利益的驱动下,低俗内容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大行其道,宣扬血腥暴力、侵犯他人隐私、违背伦理道德等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充斥网络,人们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加大诱发不安定因素,同时也使得部分网站认为只有含有这些低级、空洞的内容才能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从而把网络媒体引向了歧途。

(二)网络传媒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网络群体草根性特征明显。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性自由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张扬,网络受众获得了传统媒体受众所无法拥有的权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网络群体的草根性特征。当前互联网上,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物欲、私欲等现象突出,一些需求被无限放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需要情节轻松、娱乐性强的新闻为自己解压疏导,网络传媒在“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中,将受众偏好娱乐的阅读趣味混淆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需要,使得网络传媒不加引导地满足受众的兴趣[2]。当点击率成为网络传媒的指挥棒时,网络传媒也就难以避免地会选择那些能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加以传播,以此取悦受众,迎合其趣味,这不能不说是网络群体的草根性特征加剧了这种发展趋势。因此,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媒体发展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网络传媒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网络传媒要建设公信力,需要在真实性、品格化、权威性、对社会干预度等方面下工夫,但由于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组织能力有限,使得网络媒体在追求公信力时,在市场压力下,自动或被迫放弃了应有的追求:一方面追求真实,另一方面又听任不真实的新闻;一方面追求品格,另一方面在市场压力下又有意无意地让品格俗化异化;一方面追求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等措施不到位导致权威的丧失。网络传媒呈现大众化、娱乐化倾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品质的追求,也降低了传媒的品质,从而降低了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应该讲,真正的品质新闻采访成本高、风险大,而“软新闻”采访成本低、风险小,而且还能刺激公众的耳目获取注意,因而社会经济、生活、体育甚至色情暴力等软新闻大行其道,新闻和娱乐融为一体,写作较个人化,不太严谨,以往新闻注重的“客观事实”被编辑眼中的“主观新闻”所代替,传媒的媚俗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庸俗,以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传媒品格的降低虽然可能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其代价必然是传媒权威性、公信力的降低,会损害其长远利益和立身之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