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通讯:澳大利亚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国故事
2022-06-16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澳大利亚珀斯6月15日电 通讯:澳大利亚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郝亚琳

云锦的福字、画着中国画的扇面、成排的中文书……一走进澳大利亚著名医学专家巴里·马歇尔的办公室,就能马上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书柜上大大小小的证书和聘书,更是他同中国在医学科学领域多年交流合作的见证。

日前,在西澳大学马歇尔中心的办公室里,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给新华社记者讲述了他同中国近30年的交往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美国工作的马歇尔结识了一位中国科学家,并在后者的建议下首次前往中国广西桂林进行访问,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马歇尔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罗宾·沃伦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马歇尔常被邀请去中国举办讲座或进行学术交流。“我去过中国好多不同的大学,我认为那些顶尖大学的科研质量很不错。”他说。

近年来,马歇尔成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马歇尔还与深圳大学合作建立了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马歇尔还在努力学习中文,他已经能用汉语流利地做自我介绍,还能用毛笔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写汉字。“如果我能用中文听说读写,我在中国的科研工作会更方便。我的中文还不够好,我要继续加强中文学习。”他说。

新冠疫情的到来让马歇尔无法像之前那样,每年去深圳待上几个星期,但好在现代通信手段十分便捷。他说:“西澳州和中国在同一个时区,所以很方便。我们有时会远程视频开会,我也随时能在微信上找到我的中国同事,甚至感觉比在西澳大学校园里找人还方便。”

目前,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正在开展消化道肿瘤的机理基础研究及研发创新性诊疗方法,还成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探索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澳两国科学界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合作,我认为科学界的交流合作与经贸往来一样,都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马歇尔说。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