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国际观察:中非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典范
2022-08-22 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陈曦

8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上表示,中非双方将坚持推进绿色发展,推动中非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谋发展、携手进步,气候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为全球气候合作树立了典范。

当前,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为《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2022年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50周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30周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之年。

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实干家。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非洲是全世界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应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中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在南南合作机制下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合作全局,有效提升了非洲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能力。2021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达喀尔宣言》、《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同时首次发布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提出建立新时代中非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非洲大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深化合作,中国积极推动非洲建设低碳示范区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支持非洲实施“绿色长城”计划,加强中非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支持适应非洲气候的智能型农业建设。中国已与多个非洲国家签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为来自非洲国家的官员提供环保课程培训,为非洲国家援助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等环保设备,发射遥感气候卫星,以及合作开展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中非深化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合作,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等重点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举办“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在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等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在塞舌尔开展低碳示范区建设,支持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等国应对飓风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已于2020年年底启动,为中非双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双方将依托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开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和“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做实做深气候合作。

中非双方深入开展务实合作,互利共赢成果丰硕,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有益经验。

中非气候合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提供实践经验。随着世界向碳中和时代迈进,气候变化议题逐步成为地缘政治的战场,大国在非洲的气候博弈将对非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的“绿色新政”、欧盟的“欧洲绿色交易”、日本的“绿色增长战略”都提到了对非洲适应气候变化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支持”。中非气候合作是全球发展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帮助非洲进一步探索绿色投资与绿色工业技术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发展气候适应型和包容性经济,为非洲国家破解发展瓶颈带来重要机遇,为世界解决发展难题凝聚共识。

中非气候合作对气候治理国际合作起到示范作用。中非加强气候合作,有利于确保国际规则得到有效遵守和实施,推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切实践行气候变化领域达成的国际协议,摒弃“零和思维”,努力实现互惠共赢;也有利于帮助加强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非洲、小岛屿国家的适应和减缓能力、管理能力和融资能力,妥善处理与气候相关的安全风险。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的共同目标。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中非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不仅有力推动双方实现绿色发展,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作者张书林、周星灿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生,王珩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导。)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