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纠纷不再有 三地共建谱新曲
2015-05-21 11:08:1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
分享到:
|
|
东南网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周天鑫 李清旺)近日,周宁县泗桥乡派出所所长王少春接到政和县派出所的警情提醒,称政和县镇前镇连续发生6起失窃案,怀疑是流窜犯作案,提醒泗桥乡要加强防范。泗桥乡赶紧转发警情,提醒上山劳作的村民要锁好房门。 “三地信息随时共享,不再各自为战,并且,在护林防火、治安等方面建立了区域联防体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泗桥乡党委副书记汤绍锋说。 一 泗桥乡位于周宁县西北部,与政和县镇前镇、澄源乡相邻,3个乡镇地域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但因地处“插花地”,边界火药味一度很浓厚。 汤绍锋告诉记者,泗桥乡有12个建制村,其中6个建制村与镇前镇、澄源乡交界,因为田地、林地如犬牙交错,归属不清,因此成了边界纷争的导火索。1993年,泗桥乡赤岩村一位村民在砍伐木头时,因归属纠纷,被镇前镇连坑村村民打伤。结果,赤岩村三四百名村民前往连坑村讨说法,双方差点大打出手。幸亏村干部及时劝阻,才未酿成大祸。 “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争林争地,纷纷扰扰,我们村和镇前镇连坑村、西溪村的矛盾特别多,村民之间常常恶语相向,相互见面都没有好脸色。”赤岩村村主任周岩育回忆道。 因为纠纷,边界甚至出现了武装扫墓的荒唐事。泗桥乡洋尾村的宋氏古墓是政和县镇前镇、澄源乡一带宋氏的公坟,建于300多年前。1998年清明节,宋氏后人在前往扫墓时,发现洋尾村村民在坟墓周围种下了蔬菜,就把菜铲了。“地是我们的,为什么不能种菜?”“种菜怎么能破坏我们的风水呢?”双方从争执到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第二年,镇前、澄源一带的宋氏族人,组织了500多人前去扫墓,洋尾村也集合了上百人去“种菜”,双方各带了家伙,发生了一场械斗,造成了人员受伤。 汤绍锋说,接下来连续三年,每到清明扫墓时节,三个乡镇政府的干部就头皮发麻。为避免械斗,乡镇政府只好派遣警力前往墓地陪村民扫墓。“但这并非治本之策,人心散了,百姓坐不到一起,不合作在所难免。” 二 如何让村民们的心连在一起,成了三地共同思索的问题。 2005年,3个乡镇决定携手合作,在平安建设的大框架下签订边界共建协议,三地在综治、护林防火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携手合作,共创和谐边界。此后,三地村民在灭山火、综治联防方面进行了初步合作,共同处置了森林火险等应急事件13件。村民们初步尝到了甜头,但他们的心还是有疙瘩。 “心病还得心药医。以前,村民的心病主要是利益纠纷,因此,三地要在产业上融合发展,消融彼此的界限,才能让村民们心连心。”泗桥乡乡长魏碧霞说。2010年,三个乡镇的合作拓展到组织、产业、信息、综治四个方面,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异地证件办理、户籍接转等。“镇前、澄源在蔬菜种植上是强项,我们在花卉栽培上有心得,双方可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带动村民致富。”魏碧霞说。 对于边界的融冰之旅,泗桥乡赤岩村村民黄徐陈最有体会。2006年,他经人介绍,认识了镇前镇郑源村村民马惠琴,后两人结为秦晋之好。“以前两地村民如仇人,联姻更是少见;现在村里有100多户联姻家庭,都是一家人,还有什么好闹的。” 并且,以前常外出打工的黄徐陈,现在开始安居乐业。他向岳父拜师学艺,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在村里最早发展规模种植蔬菜,已种植蔬菜60多亩,年收入达10多万元。 “我岳父那边的菜农对规模种植蔬菜有经验,他们村种植蔬菜也有历史,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黄徐陈对记者说,“从2012年开始,我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蔬菜,这在附近还没人尝试过,郑源村有200多户菜农过来向我取经。因此,学习是相互的。” 据记者了解,这种互动并不少见。泗桥乡有100多位村民在镇前、澄源从事烟叶种植工作,年收入可增加三四万元;镇前镇郢地村向泗桥乡下西坑村学习花卉种植技术,已开发牡丹种植示范片500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赚到钱。这些年来,三地还联合成立了反季节蔬菜、茶叶、毛竹等专业种植合作社,实现了互惠互利。 村民的融合发展,模糊了地域界限,连赤岩小学的建设,都有了镇前镇热心人士的身影。记者看到,在赤岩小学门口的捐款芳名碑上,清晰地记录着:镇前镇乡贤捐款20多万元,让赤岩小学的学生们告别了危房。 “边界宁,百姓才能富;百姓富,又呵护了边界安全。这种良性循环,谱写了一首闽东和闽北边界的和谐新曲。”魏碧霞说,目前,三地的共建活动已上升到县级层面,他们每年开一次会,商讨边界合作问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