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梦开始的地方
2018-02-23 08:40:2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
分享到:
|
|
18日,大年初三。 山路蜿蜒,林丰叶茂。上午8时许,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村村口南古县道上一对父女渐行渐近,43岁的村民童金昌和10岁的女儿童雨霏。“新房子快到了!”童金昌牵着女儿的手,加快了脚步,转过一个弯,豁然开朗,一处崭新的新村立现眼前。 “老童,来看新房啊!”在桐坑新村路口,童金昌碰到了看房回来的村民童喜婢。 “是啊,我一想到新房子就睡不着,6点多就醒了。”看完了房子,68岁的贫困户童喜婢心里美滋滋的。 已经晚了一步,童金昌再次加快了脚步,虽然分到新房子不到两个月,在几十栋一模一样的房子包围中,童金昌不费力气,就找到了25号楼。两层半的小楼,面积为200平方米。虽然还只是空落落的房屋,童金昌迫不及待地贴上春联,挂上红灯笼。 “你看,一楼这边是68岁母亲的老人房,那边是20多平方米的厨房,二楼主要作为生活区,三楼作为仓库。”去年12月,童金昌就拿到房子钥匙,立马开始装修,成为全村第一个装修新房的人。 童家的旧房在山坳里,桐坑村全村219户,都窝在山坳里,家连家,屋连屋,层层叠叠大都是木房子。山坳易受山洪侵袭,2010年6月18日那场暴雨,后山一大片垮塌了,让全村人刻骨铭心。“这场洪灾使二三十户村民严重受灾,村里被鉴定为地质灾害点。”村支部书记童忠喜说。 那一年,童金昌家的厨房被冲毁,好在两层的木房子有惊无险。必须搬家,可搬到哪里去?整个村“地无三尺平”,山地1万多亩,田地才500多亩;靠山吃山,搬出去后,如何养家糊口。老童很苦恼,找一块坡度小、面积大、地质硬的土地,确实很难,村里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 最终,在区、镇规划部门帮助下,把小山头铲平了,在村边上总算找到了一块地。2016年7月,利用上级政策叠加和村民自筹,桐坑新村破土动工,规划面积95亩,建设70栋两层半小楼,还为困难群众量身定制了4栋“4+1”经济式套房,户型为75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两种。“小楼每栋需13.5万元,经济式套房每套需6万至8万元,每户国土地灾补助1万元、造福工程补助每人3000元、旧宅基地退耕补助每平方米300元,补助后每户平均出资8万元。贫困户还有补助,国定标准每人2.5万元,省定标准每人1万元,综合叠加各项补助款后基本够买经济式套房。”童忠喜说。 并非贫困户,老宅只有70平方米,享受完各项补助后,童金昌自掏腰包10万元拿到了新房。“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靠自己的双手,全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说不辛苦那是假的,一家人一年四季都不能休息,家里有四五百株翠冠梨树,种了10多亩蔬菜,还养了几十只土鸡、60多箱蜜蜂。”童金昌狠狠吸了一口烟,“但是,生活有盼头,新房梦圆了,现在要让家里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除了蔬菜,家里所有农产品销路都不愁,足不出户,就有人过来收购。价格很好,冬蜜每公斤卖到200多元,市场供不应求。去年,南平联络线高速开通后,桐坑村至南平市区仅30分钟,至福州约1个小时车程,车多了,人也多了。我开了一家农家乐,既卖农产品,也做饭店生意,前景不会差。” 正说着,童金昌的电话响了,有人要订购4只土鸡。 童金昌还是一名股东。在他新房附近,100多亩桃树播下全村人的希望。村里利用复垦后的47亩土地,还有流转的380多亩土地,发展水蜜桃、翠冠梨特色产业,其中合作社占五成股份,农户占三成股份,村集体占两成股份,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在南山镇党委书记张声浪看来,桐坑村是镇里倾力打造的一个乡村振兴的样本。有了新房,彻底解决地灾隐患,有了产业,依托独特的高山海拔自然气候和生态优势,发展水蜜桃、翠冠梨等特色产品,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逐渐兴起。 ☉赵锦飞 詹国兵 |
相关阅读:
- [01-24] 延平区南山镇桐坑村:受灾户选得“称心房”
- [08-01] 桐坑新村:党员干部排险情
- [09-22] 延平区桐坑村:新村建设工地上的“诸葛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