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恶搞“灰童谣”,学生传唱“亚文化”“负能量”歌谣,引发家长担忧——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童谣?
2018-03-22 09:25:0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
分享到:
|
|
□朱 玲 黄 靓 文/摄 南师附小学生使用“诗词七步王”软件进行诗词创作 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儿歌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螺号,嘀嘀嘀吹”……说起儿歌,不少人的脑海里一定会冒出这些儿时吟唱的经典,它们曾伴随了不少人的童年。 而近些年来,“亚文化”“负能量”的灰童谣却在校园内流行起来。这些灰童谣是怎么流行起来的?面对灰童谣流行的情况怎么办? 恶搞“灰童谣” ,引发家长担忧 上周末,记者在市区玉屏公园散步时,耳边传来两位小女孩的嬉笑声,口里还大声唱着这样的顺口溜:“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没人陪,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夫妻一对对。”话音未落,便引来过往路人的侧目。记者把这一现象发到几个家长群中,没想到这些恶搞的“灰童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还挺有“市场”。 一位网名叫暮雪的家长告诉记者,她女儿上一年级,前不久,就因为在家里唱了灰童谣被家里的老人训斥了一顿。内容是这样的:东南西北,谁家有鬼,鬼来敲门……没想到这段话立马引发群内家长的共鸣,许多家长表示都听过孩子在家哼过这段恶搞童谣。此外,还有根据唐诗宋词或是当下流行歌曲改编的,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双截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小区食杂部。”交流中,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小徐不以为然地告诉记者:“类似的恶搞童谣在同学间传唱的还有许多。虽然老师偶尔有教一些儿歌,却不够朗朗上口,所以大家只记住了好玩搞笑的。”同学们在书里或是网络上发现后,就会在班级里用于同学间的调侃,很快就跟着传开了。对此,有些家长忧心忡忡,因为个别灰童谣里面还涉及暴力、低级趣味的词汇,担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而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小时候也唱过这类童谣,孩子们只是觉得有趣而已,若是严加制止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奇。 记者在校园走访中,不少教师表示,其实有些“灰童谣”已经在校园内流行多年,孩子们会用于嘲讽戏弄同学,以此解闷。南平三中的心理咨询教师高富玉认为,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熟,语言、道德观念、行为的可塑性比较强。长期传唱类似灰童谣,容易在他们心中形成不良暗示,有碍孩子身心健康。还是应当让孩子们远离“亚文化”“负能量”的灰色童谣,回到健康阳光的学习环境中。学校和家庭除了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多推荐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以正面引导净化孩子的心灵。小学教师廖素萍建议:“如果校园中有了更多优秀的童谣,那些灰童谣自然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学校可以多鼓励孩子们收集生活中积极有趣、精彩幽默的素材,创作出充满童心童趣的童谣作品。”在她看来,孩子们平日里对于诗词的改编,其实也是一种即兴创造力的能力,只是对于内容需要加以引导。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当循循善诱,而不是粗暴干涉,或者一味地批判。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发创作一些生动有趣的健康歌谣。 |
相关阅读:
- [10-31] 泉港区举办2017年优秀童谣传唱展演活动
- [05-22] 林欣锴亮相《歌声的翅膀》 教孙楠伊能静唱童谣
- [05-20] 龙岩市举办“优秀童谣”传唱展演活动
- [12-04] 童谣倡分类 集美三秀社区书院举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