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诗意的中华赏石艺术

2020-12-16 17:04:0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奇石上的玄武朱雀图

状若金斧头的奇石

奇石,自古就被不少文人雅士誉为“大自然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神秘的图腾、无字的天书。”中华民族是最早把赏石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民族。什么是“赏石艺术”呢?就是人在赏石活动中,通过人石互动,给奇石命名并艺术安置的艺术行为,简而言之就是用文化和艺术的视角进行赏石活动。在古代,观赏石称奇石、雅石、供石,西方学者称之为“文人石”。日本称观赏石为“水石”,韩国称“寿石”等。

一、中华赏石的历史飘洒着诗意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就是美石的泛称。历史上把美石人格化的是孔子,孔子认为理想化人格是“君子”,其标志是:“君子如玉”。因为君子和玉都具备“仁、义、智、勇、洁”五德。“玉”对儒家来说,不仅是外在美的象征,也是一种道德、精神的美丽化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是我国的赏玉文化鼻祖。

中华赏石文化的诞生诗意盎然。东晋时期,陶渊明喜欢石头,常常在一块大石头上写诗、醒酒,并题写“醉石”二字,自此,陶公被尊为中华赏石鼻祖。

中华赏石文化风行于唐代。由于唐朝社会繁荣,文人士子有了追求艺术的条件。从唐初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可以推测出唐太宗是爱石的。王维、刘禹锡、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墨客也有爱石情怀。白居易更是中华赏石理论的开创者,他为石头写《太湖石记》,在《双石》诗里写道:“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开启了审石的“丑石观”。宰相牛僧孺对爱石“待之如贵客,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宰相李德裕爱石成癖,为爱石置办别院,广采珍松怪石。当时诗人赏石多为寄情,如杜牧《题新定八松院小石》: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诗人在赏石中看到了石中的三座小山峰,仿佛看到了故乡山水,还有特写的雨滴如玉、青苔葱茏。

中华赏石文化繁盛于宋代,其领袖人物是一天才、一癫子、一文青皇帝。天才指苏轼,苏轼有言:“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他曾作《前怪石供》《后怪石供》《枯木怪石图》等,常把自己比作丑怪之石来自我解嘲,从而对灾祸坦然释怀。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