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明 > 正文

南平好人丨余崇斌:司法工匠以“匠心”守“初心”

2022-07-12 16:15:20      来源:南平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陈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image.png

余崇斌,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原任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负责人)、四级高级法官,先后被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新时代福建法院英模”“全省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一个个荣誉见证着他孜孜求索、毕力躬行的司法担当。

精益求精铸就法官匠艺

法槌起落,案卷翻飞。面对案多人少的办案压力,作为庭长的余崇斌带头办案,连续三年审理案件数量位居全院前列。为保证办案的质量和效率,他白天开庭、调解、勘查现场,晚上学习、钻研、写判决书……不断充电、笔耕不辍。

“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他准是第一个学习,办案过程中遇到难题请教庭长,他总能为我们指点迷津。”法庭年轻干警们说道,余崇斌庭长俨然成为了他们的“案例指导”。

2019年,余崇斌审理了一起涉及“今日头条”公司的网络名誉权纠纷案件。陈某在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上发表一篇文章,文中一些内容对李某及其茶叶公司进行贬低评价,李某愤而将陈某、字节跳动公司(今日头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告上法庭,要求其删除文章、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这是一起新型名誉侵权纠纷,当时此类案件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涉及如何判断“影射型”名誉侵权,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恰当履行“通知-删除”义务等问题。

案例的疑难复杂性反而激起了余崇斌钻研的热情,他检索、查阅了大量论文和案例,最终从涉案文章内容具有特指性、对应性、确定性角度判定陈某构成“影射型”名誉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同时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主观过错且采取了“通知-删除”必要措施,不构成侵权。判决经二审维持原判生效后,陈某主动履行了判决书确定的相关义务。

在案结事了后,他又对该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解读,认真撰写了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入选“全国法院系统2020年度优秀案例分析”。

案件质量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司法调研则是提升法官素养的重要渠道。办案之余,他勤钻研、善积累、肯动笔,先后撰写了50多篇调研论文、案例分析。主笔完成了2017年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供给侧改革框架下服务保障“清新福建”品牌司法资源结构调整的调研》,围绕涉旅审判完成调研文章《旅游法实施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及市场应对》,3篇论文在全省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获奖,4篇案例分析被《人民司法》《中国审判案例要览》采用。

定分止争践行为民匠情

人民法庭作为司法的“神经末梢”,是司法为民的最小单元格,是联通群众诉求的桥梁和枢纽,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关乎着群众的切身利益。

“法官每天都在办理不同的案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一辈子可能就遇上这一次,而且一个案件可能就影响他们一辈子。”余崇斌说道,法条也许是冰冷的,但法官是有温度的。

景区法庭曾受理了一起张某春(化名)诉武夷山市某研究所、张某夏(化名)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案件。原被告双方对于上千万诉讼标的属于投资还是借款性质的问题存在巨大争议。

“若就案办案进行审理,至少要经过两场诉讼、两次司法鉴定,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官司。不仅增加当事人诉累,还可能会赢了官司、输了和气。”余崇斌想到。经过一番对案情的“望闻问切”,且考虑到原被告双方是姐弟关系后,他决定组织调解。他反复分析案情、剖析法律条文、阐明亲情关系,提出多种调解方案,但双方分歧大,方案一个又一个被推翻。最终,经过20余次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办案不能仅仅是机械地判定“输”与“赢”,更在于用心、用情。秉持着这份理念,他以景区法庭诉调对接工作室为依托,立足社情乡情,牵头设立了南平市首个家事巡回法庭,邀请具有丰富社会阅历、调解经验的人民调解员参与,为当地群众提供诉讼调解、判后答疑、法律咨询等 “零距离”司法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哨”作用,倾情倾力打造“家门口”的社区法官工作室,深入社区一线,协助矛盾纠纷化解。近年来,他还结合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先后向旅游、市场监管、应急、电力等部门发出多份司法建议,建议加强对旅游安全隐患、农村茶叶生产用电等问题的管理,延伸司法职能,助力武夷山本地产业等发展。

扎根基层打造司法匠品

“本想趁疫情好转一点到武夷山散散心的,结果发生了这么不愉快的事情。”厦门游客杨女士向调解法官抱怨道。

2020年5月,杨女士等三人在武夷山漂流过程中不慎落水,手机等随身物品被损坏,与漂流公司就赔偿方案未能达成一致。当晚,接到漂流公司请求诉前调解的电话后,余崇斌第一时间与驻庭干警及人民调解员前往现场,认真听取了双方陈述,详细了解事发经过,并调查游客人身、财产受损情况。他一方面安抚游客情绪,一方面组织双方结合损失情况商定合理的赔偿方案。经过两小时的沟通协商,当晚成功促成和解,心情郁闷的杨女士也终于露出了笑脸。

涉旅纠纷标的小、时限短,但涉及面广、影响大。景区法庭作为全省首家设立于旅游景区内的人民法庭,既是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处理涉旅纠纷的“排头兵”。

余崇斌致力于将司法服务推进到景区最前沿,全方位提升司法服务品质。在多年涉旅审判、调研的基础上,他创新总结具有武夷山特色的“513”涉旅审判工作机制,建立远程办案、流动调处、速审速裁、判前沟通、先行赔付“五项制度”,整合培养专业涉旅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组成“一支队伍”,与游客、涉旅行业、涉旅部门形成“三个对接”。他灵活运用该机制,及时引导景区申请保险公司参与诉讼,在游客登山受伤的案件中兼顾游客及旅游公司的合法利益;通过远程调解,两小时高效化解网络平台订餐纠纷……极大提高了审理游客人身损害、购物投诉、消费维权等旅游纠纷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做到“纠纷发生在哪里,法官就出现在哪里”,余崇斌在“旅游巡回法庭”的基础上,在武夷山主景区入口增设“旅游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与旅游警察大队合署办公,提供全天候零距离的司法服务,打造“假日不打烊”的良好口碑。

寒来暑往,砥砺前行,余崇斌矢志不渝地奋斗在司法工作一线,带领景区法庭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省十佳法庭”“集体一等功”等荣誉称号;千帆过尽,初心不改,余崇斌始终保持着那一份热爱,用点点滴滴书写着对审判事业的执着和对司法价值的追求。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