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

2022-12-28 09:00:1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

——访南平市委书记林瑞良

当前,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正豪情满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南平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日,福建日报记者专访了南平市委书记林瑞良。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GDP、城乡居民收入均翻了一番,茶、竹、水等绿色产业和文旅经济不断壮大。南平将如何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林瑞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平考察,特别叮嘱“要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南平牢记嘱托,提出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这既是南平推动“两山”转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也是落实“三个相统一”要求的具体行动。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更加重视保护好每一寸自然山水,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承,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朋友、教师、艺术家、科学家来南平居住工作生活,一起培育小而美的“好经济”,推动南平从“风景地”向“创新地”提升,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努力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的南平,如何加快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林瑞良:我们将围绕发展“好经济”,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升级转型,在“一座山、一根竹、一片叶、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摸清资源分类,加快产业谋划,引进培育发展高精度、高密度、高纯度、高净度的生态敏感型产业,力争到2025年茶、竹产业均突破500亿元,水产业突破100亿元。特别是在茶产业上,我们将抢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入选非遗名录的机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万里茶道、红茶文化交流等为主题,策划举办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茶文化高端交流活动,推出茶文化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涵盖六大类茶叶的永久性交易市场,打响武夷茶文化品牌。在细分领域上创新突破,推动现有企业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单项冠、隐形冠。我们将聚焦氟新材料、医卫材料等产业,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龙头企业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东华大学等行业顶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同时,尽快配套出台人才房、人才酒店等政策,吸引更多“假日专家”“周末工程师”到南平生活创业,进一步加大竹纤维、高端水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真正掌握“金钥匙”。在新经济新业态上系统布局,打造“三区一带”,即以武夷山度假区为主的休闲度假区、以城村汉城遗址为主的文旅体验区、以兴田片区为主的会议会展功能区和65公里的崇阳溪景观带。依托好风景和宜居环境等优势资源,吸引领型团队、年轻创业者、数字游民、各类社交族群等新人群,培育扶持平台经济、抖音直播等新业态,让新经济与美丽风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南平如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林瑞良:今年以来,我们成功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首届考亭论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串联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等闽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汉城遗址申报国家遗址公园,建瓯古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列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下一步,我们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加强对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等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阐释,加快推进万里茶道申遗,提升武夷山城村汉城、建瓯北苑御焙等考古遗址公园展陈水平;推动创新性发展,全力争创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办好第二届考亭论坛等活动,加快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学研修基地、武夷朱子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新建提升一批大红袍、建盏建本等非遗传习所、展示馆、茶空间等,打造南平文化标识体系。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南平作为农业大市,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林瑞良:作为山区,南平是典型的人口流出型和收缩型城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20多个百分点,有40余万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却未完全进城。因此,我们认为要把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一头接受中心城市辐射,一头成为连接乡村振兴的纽带。只有通过城市更新,进一步塑造优于大城市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功能和城市影响力,让乡村更多人口进城,留住本地农村人口,才能吸引人才、吸引产业,闽北才能更好地发展。

我们将围绕“好生活”,坚持“小县大城关”战略,推动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一方面,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科学谋划老旧片区改造,在今年第一轮拆迁17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尽快启动第二轮、第三轮攻坚,进一步保护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县域城镇化率,增强县城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在稳定粮食产量和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比如,在产业振兴上,围绕“一产接二连三”,重点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有效导入技术、金融等要素,加强品牌保护和原产地保护,让农业成本更低、效益更高,让好产品真正卖出好价钱,老百姓真正能够有好效益。在组织振兴上,探索乡村振兴“一二三四”工作机制,推动每个县党政主官抓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对每个乡镇和试点村开展“双百考核”,落实支部包村、党员包户、企业包田“三包”联动机制,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民企带村等创新机制,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的“南平机制”总结好、巩固好、完善好、坚持好。(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赖昊拓 见习记者 姚雨欣)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