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以优越生态环境为立足点,整合资源,激活美丽经济——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2023-07-27 09:19:3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盛夏时节,走进顺昌县双溪街道畲族村——下沙村,远山含黛、溪水潺潺,柏油路宽敞通畅、房屋整齐划一、院落干净整洁,畲族文化彩色墙绘与周边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这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看着村里环境变美,村民赞不绝口。作为少数民族村,下沙村依托生态、文化、景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融入畲族文化元素开展村容村貌治理,有效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道路拓宽硬化、管线逐个下地、整村立面改造,晒谷坪变成了党建广场,闲置民房成了畲乡馆、乡村振兴大讲堂、特色民宿,孔雀雕塑、休闲阁、林下木屋等景观吸引游人驻足,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民议事亭、停车场、骑行漫道等基础设施也配套跟上。
生态优势带来产业兴旺,美丽环境创造美丽经济。“下沙村依托国家级AAAA华阳山旅游风景区,按照‘项目带动、旅游兴村、文化辅助’发展思路,让村民吃上畲家特色‘生态饭’‘旅游饭’。”双溪街道下沙村村支委冯莉珍说。村集体一方面以生态林入股景区,实现村财年增收约50万元。另一方面,将畲族文化与旅游景点相互融合,以举办“三月三”“唱山歌”“制作乌米饭”“食新节”等畲族文化节为契机,带动特色民宿、农家乐、休闲垂钓、农产品采摘等周边产业发展。
“自从村里环境越变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一到节假日就有福州、三明等地区的游客来玩。”村里的山哈人家经营户王美华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介绍。除了经营民宿外,她还搞起农家乐,最近还打算研发一些具有畲家特色的健康菜品,吸引更多游客。
像王美华这样因家乡变“景区”找到致富路子的村民在下沙村还有好几户。村里的“美丽”元素正转换为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下沙村正在修建康养民宿、畲家小院等,为游客提供推拿、养生、KTV等多样的旅游服务体验,进一步延伸文化旅游景区空间,不断丰富旅游要素,逐步向集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文化体验、寻幽探古、会务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转变。
双溪街道下沙村通过优化“风景线”找到好“钱”景,郑坊镇兴源村则因好“风景”带来产业兴。
在兴源村,一个个食用菌种植大棚连片铺开,而曾经这里却是杂草丛生,村民用来散养牛羊的抛荒地。
“这么一大片地荒了实在可惜。”兴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小华无时无刻不在为这块地找“出路”,于是村集体从村民手里租用了这70亩地,但有门路没资金也是一场空。两委班子经过充分讨论,在村民全票通过下,决定把村里6970亩林地通过整合打包“存入”兴源村森林生态银行运营平台与顺昌国有林场合作,以碳汇权质押的担保方式,向顺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申请“碳汇贷”授信200万元。有了这笔钱,既可有效盘活土地发展产业,又能让“绿色资产”有效增值。
“首笔50万元授信一入账,我们就着手建了10个大棚和一个冷库,后面又陆续有其他资金的注入,已扩大到75个食用菌大棚”。叶小华未曾想到,曾经的荒地成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热土”。
“如果没有满山的山林,哪来资金发展食用菌种植?”兴源村下派第一书记林焊难掩心中喜悦之情。这几天,他还接待了来自墨西哥的专家友人到村里参观食用菌种植,这已是他今年第四次接待来自海外的“菇粉”。
现在,基地年产食用菌达1200吨,产值1800万元,可为入驻企业创收120万元。通过外租食用菌大棚及冷链仓库,可实现集体年增收40.5万元。村民承包大棚自己种植,每年每棚也可增收4至6万元,基地还提供260余个用工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过几天,村里还要为全村342户村民颁发股权证,并发放一年一次的山本费,让村民共享更多生态红利。”叶小华说。
近年来,顺昌县以优越生态环境为立足点,着力在整合资源要素、聚合服务平台、融合“双碳”目标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高级版绿盈乡村8个,全市星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陈玉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