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打卡点之“小源村”——留得住古韵乡愁 鼓得起村民腰包

2023-10-02 08:53:1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0月1日早晨,秋阳未现,薄雾轻笼,建阳区莒口镇小源村口那4株树龄达400年的大樟树下,早已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汇聚而来的游客把古村的静寂一扫而空。

青砖黛瓦马头墙、石阶曲巷深宅院……漫步小源村,仿佛打开一扇明清的时光之门。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42个打卡点之一,小源村以古村古宅、美景美食博得游客的青睐。

小源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由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师刘子翚后裔迁徙到此而建。村庄整体风貌古朴和谐,尚存15栋明清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19号呈三进式结构,屋内雕花保留完整,直观体现了明清时期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小源自然村之名是刘氏后人为纪念朱子,取《观书有感》一诗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字而成。”长埂村党支部书记何俊说。

一砖一瓦,记录历史变迁;一草一木,镌刻岁月流变。改革开放以来,小源村大多数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或进城务工,或出国淘金,最后全村只剩下60多个居民,且多为留守老人。绝大多数老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个别甚至出现坍塌现象。

为保护和盘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行动起来。2015年小源村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来,保留村庄形态,不得大拆大建。”基于这个理念,近年来,建阳区和莒口镇不断加强小源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小源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通过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的工作机制流转收购古民居,以此作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

目前,小源村一共流转了14栋古民居,修缮保护9栋,活化利用7栋,打造了农家乐、小源民宿、网红餐吧、观光长廊、游客中心等旅游设施。

“留住根、守住魂、吸引人。我们抢抓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机遇,以保留历史、留住乡愁为宗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休闲旅游农事体验有机结合,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擦亮‘书院文化、传统村落’两大名片,打造‘小源驿站’,实现乡村旅游、传统村落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莒口镇政府镇长范启昌说。

如今,浓浓的闽北民俗风情,再加上四季景致,小源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产生了巨大的住宿、餐饮、购物需求。

今年5月1日,小源村举办了首届乡村音乐美食节,村内游人如织,人们或流连深巷,追寻理学渊源;或用镜头定格,观赏古村之韵;或品尝美食,体验农家生活。

“这里山清、水秀、树古,明清遗迹众多。在莲花池边的环型凉亭上聊聊天,在翠竹老树掩映的古道上散散步,让人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感!”小源之行,上海游客王先生意犹未尽。

中秋、国庆黄金周,小源村又办起“环带长假游,玩转小源村”旅游文化节,记者到村时,所见处都是操着南腔北调的游客。

游客们在村民唐碧华家,观赏了传统的包粽子、做酸枣糕;在罗正清家,吃上了刚出锅的水煎包、千层糕;在徐建福与女儿摆的土特产小摊位前,争相购买起了玉米、花生、米粿等。“玉米、花生都是自己地里种的,现采现煮,新鲜!米粿,放石臼中捶捣,馅料用农家肉菜炒制,地道!”69岁的姜建福言语中透着朴实。

门口飘着“酒”幡的旺友农家乐里,几位农村大嫂正麻利地洗、切、炒、炖……阵阵饭菜香味,诱人食欲。“今天有客人预订了4桌。土鸡土鸭、山笋河鱼,保证原汁原味。”村民刘树友原在福州从事装修工程,看到老家文旅经济风生水起,筹资把老宅内部全面翻修改造,以“农、土”为特色办起农家乐,引得食客驱车百里前来“大快朵颐”。

76岁的老党员夏曷姆告诉记者:“一年可接待数万游客,小源村越来越有名,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林志明  陈曼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