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两袖清风的老游击队员

2023-12-06 15:59:4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提及闽北游击战争,几乎无人不知陈牯老(陈贵芳),他1933年走上革命道路,任建(瓯)松(溪)政(和)特委书记,带领游击队长期在闽北一带活动。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2年7月,池云宝成为陈牯老身边的一名警卫员,后任警卫班长。1947年7月,池云宝任“闽浙边游击纵队”副纵队长兼第一支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官至厅级,但他两袖清风。

游击队隐蔽期间,生活相当艰苦,1943年,隐蔽在建阳漳墩北盂坑山上,游击队采摘野菜、野果等充饥,每人一天只能吃米三两。当地群众在自身生活也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躲过敌人为游击队送粮送菜;池云宝他们总是及时先分发到每一位战士手中,自己留到最后,往往也拿得最少。

1947年8月底,陈牯老和张翼率领的两支游击队汇合浙江庆元崔上,这时队伍已发展到130多人。闽浙边地委决定以浙江省庆元县小梅镇为攻打目标。那次战斗,敌人被打得焦头烂额,溃不成军。没收三家奸商的财产,缴获布匹3000多丈。这些布匹游击队除按每人三套冬装用布数额留下外,其余悉数就地分给群众。已是副纵队长的池云宝并没有给自己多留一丁点,他还协助陈牯老和张翼筹款1.2亿元(旧币)。

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短缺,油、米、肉、布都凭票定量供应。不少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生活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1960年除夕,食堂的事务长给池云宝送去四盘菜,可他家原封不动地退还食堂。

“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革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始终没有忘记。”这句话池云宝常挂在嘴上,“老区人民是恩人”牢记在心中。多年来,身居要职的池云宝不忘和老区群众常来往,老区群众经常会带些土特产如香菇、笋干、苦菜干等,池云宝知道老区群众不容易,从不白拿他们东西,实在推辞不了的,总要拿些红枣、蛏干、桂圆干等农村较珍贵的东西回送他们带回去。有一次,一个革命“五老”带了两只自家养的水鸭母送池云宝,池云宝说什么也不收,“五老”有些生气了,后来只好回赠他一些干果产品,等人家走后,池云宝硬是叫小女儿把水鸭母送到行署机关食堂。

池云宝有五个子女,在孩子工作上他从不为他们走门路。按照当时政策,三个孩子上山下乡插队,两个留城的孩子也是到政和光泽贫困边远县里最基层单位当一般职工,没有一个留在身边。他爱人曾让他找组织领导调一两个孩子到身边,照顾体弱多病的他们。池云宝说:孩子的事由组织去考虑,我们不要给组织增加麻烦,孩子们在基层会得到锻炼、学到本领、学会做人,路由他们自己走,不用我们瞎操心。

1976年池云宝到建阳县郊外的赤岸大队包队,有两个知识青年上调名额,当时很多亲戚朋友向池云宝求情,该大队的支部书记也来要求给其小舅子上调,池云宝全部婉言谢绝,把名额给了两位自己素不相识的插队最早,群众反映好的知识青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在地方工作的老同志都有自建房,政和县政府也在城关给池云宝批了一块120平方米的地基和建房所需的平价杉木、钢材,可池云宝心想,虽然经政府批准自建房是允许的,也符合规定,但总觉得在搞特殊化。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几十年的老党员老干部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于是,原封不动地把已拿到手的地基、杉木、钢材等手续材料退还给组织,就连他侄儿想留2根杉木做家具,池云宝都没有答应。

离休后,池云宝任南平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老促会顾问、老体协顾问。他仍将老区的事放在心上,时常帮助老区建设,为老区“五老”解决困难。

今年他的后人还特意到政和县镇前镇宝岩村,建阳区漳墩镇北盂坑等地重走池云宝当年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父亲没留有家产,却著书《我的回忆录》作为我们儿女们的传家宝,他希望我们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所贡献之人。”他的女儿池辉回忆道。(魏常财 魏重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