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闽南戏曲市场之路漫漫 “叫好不叫座”成大难题
运营编剧“缺人才”
据了解,由于重视较早,泉州闽南剧团并不缺乏演出人才。“我们团里的本科生、研究生一大把。”何杰说,每年泉州的戏曲学院都会给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相关人才,可是剧团现在最缺的是编辑及导演人才。今年他们打算编排恢复3台传统大剧目,还要编排8出经典小戏,有些是上世纪60年代曾经流行的,这将成为他们接下来的最新保留剧目。可现在的难题是缺少得心应手的编剧人才,虽说当地戏曲学校也有“编剧班”,可是戏曲编剧需要的是时间的积累,很多新人无法一来就上手。剧团不得不返聘一些退休老师傅回来帮忙。荣获梅花奖的高甲戏《昭君出塞》一剧,在编辑与导演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也动用了很多泉州文化界人士的帮扶。如今,他们团里的一位青年演员正在上海戏曲学院进修导演编剧,很期待他学成归来能为团里添一把火。
在全国的木偶剧团里,从国际影响力、创作和演出水平上,曾经亮相北京奥运会的泉州木偶剧团都是位居一席之地的。可是让王景贤感到担忧的也是编剧从业人员的青黄不接。他分析,因年龄原因自然减退,有的编剧退休了,有的去世了,还有就是由于戏曲不景气,对编剧人才缺乏吸引力,也导致一部分编剧人才流失。
据介绍,相比表演人才,创作人才显得更加珍贵。传统学木偶戏是从十二三岁开始的,艺人们要边说边唱边表演,手上的几十根线全凭手感,不能靠眼睛来看,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找到这种感觉。而创作型人才更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千锤百炼才能成才,否则光有学校的课业知识是拿不出好的作品的。
“南音乐社的运作也很缺人才,虽然文化价值和内涵很高,但其运作机制非常不成熟,不适应市场规律。”曾家阳列举了新加坡华乐社的例子,“像那样的南音乐社经营模式就比较规范了,他们将艺术管理、运营以及生产都分开了,分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运作,比如艺术生产由专门的艺术总监引领,而艺术推广则交由市场部门操作,各司其职,但泉州的南音乐社还处在很老旧的经营模式中,每一个工作人员要身兼数职。”就拿他来说,虽然是副团长,但演出一样要演,每天的练习不能少,还要兼顾各项经营演出事务、编曲工作。此前他们的《唐风宋韵》节目需要演出服,请来的北京设计师一看他们的形式便非常喜欢,甚至动了把南音带出去经营演出的念头,但是由于缺乏经营人才的对接,这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 2013-06-24安溪高甲享誉世界闽南文化节 百年传承慰藉乡愁
- 2013-06-24艺苑古树发新芽 文化名家畅谈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
- 2013-06-21听老戏骨讲泉州戏曲 戏曲文化系列讲座开讲
- 2013-06-18蔡欣欣:传统也是一种时尚 扎根校园传承戏曲文化
- 2013-06-16闽台戏曲一脉相承 探寻与现代接轨唤起年轻人兴趣
- 2013-06-16千年传唱古韵古曲醉街巷 文化节戏曲类活动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