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暖”中的转型 历经风雨65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九仙山气象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座孤寂清冷的专业气象站,如今已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点。 白墙、灰瓦、翘尾脊……新大楼是典型的戴云山建筑样式风格。焕然一新的九仙山气象站,内有乾坤。“墙体全部布设了防雷网,室内都装有地暖,窗户都是双层的。”陈为德说,现在在这里工作,不仅“身暖”“心也暖”。二层设立了图书室、健身房,市县各级部门主动将这里作为党建、文化建设等的基层联系点。 而让陈为德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上世纪50年代,站里的仪器设备破旧简陋,气象数据全靠目测手抄,隔日才能送到山下的邮局发报上传,下山4小时,上山4小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和电接风向风速计等自计观测仪器,实现了24小时自动观测记录在自计纸上,再由人工读数记录。1993年,九仙山曾配备芬兰进口的自动观测设备,但由于“不服水土”、维修成本过高而搁置。直到2000年,才通过传感器技术,实现24小时自动观测记录,摆脱了长期人工观测的状况。2004年,九仙山气象站开始了自动气象站建设,逐渐实现了观测过程、资料传输的自动化。 如今,走上2015年新建的全自动观测台,除了温度、湿度、风向等常规自动观测仪,还有能见度自动观测仪、降水天气现象自动观测仪、光电式日照自动观测仪……全部是自动监测设备,而且全部国产,所有监测数据每5分钟就会适时自动上传,系统会自动形成数据信息传输上报。气象综合观测的精准化不断提升。 当下,陈为德经常在思考,如何为气象事业和地方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14日,泉州市、德化县两级气象、宣传部门走进九仙山气象站,共同谋划下一步的发展。 “我们必须进行气象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实现硬件的改善,更要提升软实力。”泉州市气象局局长洪荣若说,九仙山气象站要为自身业务发展找到最佳突破点,可以在明年推出雾凇、云海、日出、佛光等观测预报项目,为德化全域旅游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气象服务。 德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颜如春则建议,建立气象科普体验馆,让气象更加亲民。还可以依托现有的优势条件,建设天然氧吧体验点,让气象数据和旅游结合得更紧密。 “相比65年前,现在条件好太多了,我们要主动转型,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气象服务。”陈为德踌躇满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