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正文

林惠祥:捐毕生所藏文物 创我国首个人类学博物馆

2020-05-07 10:38:5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林惠祥

他是我国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台湾高山族的第一人,所著《文化人类学》是我国第一部被列为大学通用教材的人类学专著;他是以一人之力兴建专业博物馆的中国高校第一人,是中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创办人;他把毕生搜集的几千件珍贵标本文物、包括徐悲鸿作品在内的私人收藏画作及自家一栋楼捐给厦门大学

人 物 名 片

林惠祥(1901年—1958年),又名林圣麟、林石仁、林淡墨,祖籍福建泉州石狮,新加坡归侨,中国人类学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教员、马来亚槟城钟灵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厦门大学海疆学术资料馆馆长、南洋研究所副所长、人类博物馆馆长、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任、厦门市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

坚退日籍回归祖国 艰苦求学终有所成

1901年,林惠祥出生于晋江县莲埭乡(今石狮市蚶江镇莲东村)一个商人之家。蚶江镇临海,是历史悠久的对外商埠。当地居民素有对外蹈浪、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林惠祥的祖辈亦不例外。鸦片战争前后,林惠祥的曾祖父前往台湾经商,事业有成,家境殷实,然至其父林毓鉴时家道中落,仅为小商贩,谋生艰难。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占中国台湾,强迫当地居民改隶日籍,林毓鉴及家人即被隶为日籍。

林惠祥自幼聪颖好学,9岁入读私塾。因彼时闽台间贸易常需用日语交流,望子继业的父亲将11岁的林惠祥送往福州,进入日本人创办的东瀛学堂读书。求知欲极强的林惠祥学习刻苦,成绩常列全班榜首。15岁时,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东瀛学堂校长欣赏他的才学,欲引荐他去日本商行做事。因对日本侵略行径深恶痛绝,他拒绝校长邀请后,转入英文私塾学习,并很快考入以英文讲授课业的青年会中学。第一学期结束,他考试即得全班第一名。然而,因父亲生意经营困难,无法再负担他的学费,加上他觉得学校教学进度太慢,遂退学在家自学。

1920年,林惠祥前往菲律宾谋生,在一家米厂内任书记。1921年,他从报纸获悉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兴办的厦门大学可为入读学生免除学膳费用,当即渡海回国,考入厦门大学成为一名预科生,一年后正式进入该校人文科社会学系学习。学业优异的他大学期间曾两获甲等奖金,还曾兼厦门中华中学史地教员。期间,他经多方努力毅然退出日籍,复原为中国国籍。

1926年,林惠祥以优异成绩从厦门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被聘为厦门大学预科教员。作为厦门大学最早的文科毕业生,他的毕业证号为厦门大学第一号。出于对人类学和考古工作的兴趣,此后一年时间,他除登台授课外,还积极参加学校考古文物展览会的筹办工作。

1927年,林惠祥进入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师从美国知名学者、精通考古学与民族学的拜耶教授。求学期间,由于没有奖学金,各项费用需自己承担,为省钱读书,他时常以冷水配面包度日,生活十分艰苦。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一年后他获得该校人类学硕士学位。

1928年,林惠祥回国后,被“大学院”聘为特约著作员,不久,“中央研究院”成立,又出任民族学组助理研究员,成为“院长”蔡元培最为器重的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学者。

1   2   3   4   5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