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伙伴”们踏勘泉州700多处文保单位 一位民间文脉守护者的“四力”之行 多年来,到海边,到山野,李以健已和“小伙伴”们踏勘了700多处泉州文保单位。 明天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各级党委政府重在平时、久久为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而在民间,也有一群默默的守护者,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并举的行动,传承守护城市文化根脉。 被誉为泉州古城文化讲解“李家班”班主、人称“泉州老李”的李以健,就是其中一员。过去5年,他自发带着“小伙伴”们踏勘了泉州700多处文保单位。一趟趟“四力”之行中,这份文物名单还在不断增加,同行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容。 回归的传承者 用脚力眼力触摸感知城市文脉 “70后”老李,出生在泉州鲤城,童年和少年在建阳度过,成年后回到泉州;迷恋过音乐、旅行和徒步,但最终为泉州深厚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倾倒,坚定了文化传承弘扬者的使命。 “因为‘出走’的经历,对泉州城市和泉州文化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知、热爱和自信。”李以健说。2015年起,对本土文化乐此不疲的李以健,以业余导游的身份带团,很快“墙里开花墙外香”,成为广东、浙江、上海等高端文化旅行团指定的泉州地接导游,像白岩松、黄永松这样对文化感兴趣的明星和社会知名人士来泉,也点名让他讲解。据不完全统计,他接待过超过5000名五洲四海的来客。 “李以健讲解开元寺,能讲三天三夜。”这一说法在文化讲解传播圈中时常听闻。而李以健说,“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能讲的底气,来自几年间对开元寺持续不间断的研究和上千次探访。“最早时是‘知道主义’,比如东西塔,了解它们采用什么建筑工艺,有什么美的细节,它们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发生过哪些故事。然后是‘懂得主义’,逐步认知文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集中的这一寺庙丛林,贯穿了城市千年演变历史,也以多元宗教元素的融汇,重现着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城市与古今历史、中外时空的深刻联结。最后是‘人文主义’,领悟到‘人’是文化的灵魂,造就文化、传承文化,对守护城市文脉有了更多责任感。” 从2017年开始,对文化认知不断加深、眼界格局更为开阔的李以健,不再满足于6.41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的踏勘。想在更大范围感知泉州、串起泉州历史文化的他,迈开脚步,到海边、到山野,与散落在1万多平方公里泉州大地上的文物和它们承载的历史美丽邂逅。“当然也有过很多次,看到文物遭受一定破坏的沮丧失落,以及在丛林荒草间苦苦搜寻而不得其踪的遗憾”。 几年间,李以健实地踏勘的国家、省、市、县各级文保单位已超过700处,此外还有许多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的文物和古迹,“光照片就拍摄保存了10多万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