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自古就有“建筑之乡”的美誉,世人皆知惠安石雕举世无双,然则惠安雕艺可细分为石雕、影雕、木雕三大类,其中,惠安木雕以其强烈的宗教内涵和鲜明的表现手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北东阳,南惠安”之说。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当时,闽南地区开始流行修建“皇宫起”风格的仿宫殿式大型民居,惠安木雕随之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同时,自唐以来,泉州佛风炽盛,甚至被称作“临海佛国”,因而惠安木雕中宗教题材内容尤多。 宋元时期,惠安木雕渐臻成熟,其艺术追求也由简到繁、由粗至细、由拙至精。据《鉴湖张氏族谱》记载,现存最早的惠安木雕作品是南宋张仕逊为重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所雕刻的24尊“飞天乐女”(又称“妙音鸟”)。建于元朝元贞元年的惠安文庙,至今尚保留有完好的吊筒、楣枋、斗拱等“大木”雕刻构件。 明清时期,惠安木雕步入巅峰,张坂、洛阳、崇武等地都出现了专业的木雕匠村。清光绪年间,享有“八闽首席木雕大师”美誉的崇武人王益顺,携子承建峰尾东岳庙,其独创的藻井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后相继担任台北龙山寺等闽台名刹的总建筑师。在这一时期,惠安的民间艺匠开始走出乡村,形成队伍,许多海外宗教建筑工程大量延聘惠安木雕工匠,造就了惠安木雕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的艺术实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惠安木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宗教佛具、现代家具、建筑装潢、工艺品雕刻等众多类别,集艺术观赏、珍藏、实用价值为一体,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惠安师”的木作技艺早已得到福建、台湾及东南亚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推崇。 纵观惠安木雕,以各种木材和树根为原料,按质地来说,可分为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木质选择一向十分慎重;按表现形式,可分为镂空雕刻、浮雕、立体圆雕、镂空贴花等;按雕刻技法,可分为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等。 完成一件作品需经过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刻毛发纹饰、着色上光、配置底座七道工序。匠人首先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构思中的造型细节,要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再将人物的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细节逐步落实,要求运刀爽快、肯定、一丝不苟;着色上光则可丰富材料的质感美和作品的形式美,并起到防污的作用。 刀刻斧凿,既苦又累。千磨万凿,凿的是木头,磨的是心性;千锤百炼,锤的是功底,炼的是巧匠。黄泉福、卢思立、郑国明、陈木林等一代代惠安名师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在对艺术的孜孜以求中回答自己,回应时代,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以及惠安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2007年,惠安木雕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又作为“泉州木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块雕刻界的金字招牌正融入“海丝”之路的文化浪潮,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千年风华。(文、图综合自《泉州古代科技史话》《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福建日报、东南卫视等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