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招煌与父亲合影。邓文祥 摄 上世纪90年代,地处偏僻地带的黄塘镇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学生们都需要帮助家里干些农活,分担家里的压力。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谢招煌便到田地里帮助父母亲插秧、种地瓜、种花生等,这也成为了谢招煌从小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这时候,“土地”的概念便在他心中悄悄“萌芽”。随着慢慢长大,谢招煌发现身边的很多长辈们都在承接各类工程,他也渐渐觉得自己对工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再加上家乡惠安一直以来都有着“建筑之乡”的美誉,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谢招煌在本科期间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 “在选择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的时候,我觉得对这四个字特别熟悉,仿佛就是从小印在我脑海中一样,于是毅然选择了它。”谢招煌回忆道。 带着土地情结长大的谢招煌,在读完四年大学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之后,继续攻读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土地的1.0时代是‘长’庄稼,2.0时代是‘长’房子,但是我们最期待的是3.0时代,土地应该‘长’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一个漂亮的综合产业园区,也许是一个高端的科创中心孵化区。”伴随着这个想法,谢招煌在读研究生期间选择了范围更广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准确找到每片土地的不同定位,作不同规划,赋予每片土地不一样的价值。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