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组与陈荣春老先生合影。陈炜 摄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将来读好书,以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所以学习生活条件再艰苦也不怕,有方向。”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陈荣春,自打小起就热爱学习,因为家境贫寒,经常是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从上山放牛到学堂上课,还时常饥一顿饱一顿,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中学时期。 对于年少有志的陈荣春来说,贫困不能阻挡求知的脚步。1953年,少年陈荣春以优异的成绩,从农村老家考上县城惠安一中,并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在惠安一中念书期间,没钱买米粮的陈荣春每个星期从家里挑地瓜到学校做饭吃,倘若遇到季节交替,地瓜容易腐烂,就得饿着肚子上课。 陈荣春夫妻同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受访者供图 “家里带来的地瓜在三、四月份容易烂掉,就没得吃了,只能忍到周末回家才有得吃。当时学生时代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家里没钱供我寄宿,几个同学凑钱在学校附近合租一个房间。平时还得利用下午时间从外面挑水到学校宿舍供学生洗用,每天挑二十担,一个月下来每人分两块钱。”陈荣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很多优秀的学子都是靠着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由于成绩优秀,陈荣春读到高二时,就被学校安排出来教书,直到第二年,时任惠安一中校长许惜今建议他去考大学。虽然高三没念,但凭着一贯的刻苦作风,陈荣春不负众望,在两个月的突击学习下考上了北京外交学院,当时该校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还高。 “当时,在世界,莫斯科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在中国,北京是我们向往的地方,能到北京读书是无上的光荣。”据陈荣春回忆,当时北京外交学院排名在清华、北大之前,在全国只录取数量有限的优秀考生,他成为家乡本届高考学子中的佼佼者。 1959年,带着家人和学校的期望,青年陈荣春怀揣梦想奔赴万人向往的首都北京,开启新的奋斗。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