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19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通讯员 戴红宇)近日,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队走进泉州,开展“南音古韵,美育浸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详尽地展示南音的历史渊源、曲目分类以及演奏器具,让实践队员们更加了解南音。活动中,一支来自省外的小学生研学队伍加入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为他们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我们深知,将传统文化与美育相结合不仅能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和培养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实践队成员何文静说道。 在苏廷玉故居,实践队成员见证新生代对南音的传承与创新。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的陈欢喜讲述着自己与南音的不解之缘,还介绍南音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当前面临的传承挑战。她表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对南音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弱。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她与其他南音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创新,包括在曲目选择、演奏技巧、舞台表现等方面融入现代元素,使南音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在开展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实践队化身记者,采访了晋江市溜滨小学的老师洪晓霞。洪老师介绍了泉州市、晋江市教育局开展的校园南音活动以及学校南音社团的相关活动情况。她谈道,将小学音乐教育与南音艺术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欣赏和演奏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忘的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历,也是对泉州南音如何浸润校园的深度探索。并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结合专业优势,以南音文化为案例探寻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浸润校园的新路径,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