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卿(左)指导粘在管护果树 春意盎然,正是果树生长关键期。14日上午,高级农艺师、省级科技特派员傅建卿,冒雨来到位于南安市霞美镇的绿清家庭农场,就果林管护对农场负责人粘在开展指导。“傅老师,杨梅树很早就冒花了,今年肯定又是好收成。”“这说明我们的技术方法是对的。”两人会心地交谈着。 2016年5月,立志在农业闯出一片天地的粘在创建绿清家庭农场,刚开始只是放牧养牛,农场经营不温不火。2019年,正当农场转型做特色水果种植的时候,粘在结识了傅建卿。“以前是靠天靠地吃饭,现在我觉得科学技术更可靠。”谈起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他感激地说道。这些年,绿清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节节攀升,经营果类覆盖到莲雾、释迦果等48个特色水果新品种,每年产出水果34吨。种植基地从65亩扩大到385亩,年产值从202万元增长到去年的387万元,利润也翻了5倍之多,经营范围延伸到香猪等家禽养殖。 在技术端,傅建卿带给绿清家庭农场的改变肉眼可见。起初,粘在是自己摸索着种杨梅、莲雾,“个头小、品相差,那时杨梅一斤两块钱都没人要”。傅建卿在考察果林后建议,农场的红土壤及气候条件等适合引入果树高接换种技术。通过改良种植技术,绿清家庭农场的杨梅产量一下子提升20%。“这一小根枝条能挂20多颗杨梅,个头大、品质又高,都能垂到地上。”粘在满心欢喜地说。 傅建卿还结合土壤改良需求,帮助绿清家庭农场引入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这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利于提升水果品质,而且破解了农场处理动物粪便成本高企不下的痛点。粘在告诉记者:“以前处理动物粪便每年要花20多万元,现在全省掉了,而且我们因此大大减少了化肥使用,这也节省了10多万元。”在傅建卿的建议下,绿清家庭农场还大量采用篱下种养、林下养殖等技术,推动效益不断提升。 从技术输入到观念改善,傅建卿带领粘在成为一名与时代接轨的新型职业农民。多年来,在泉州市、南安市等科技部门和傅建卿等专家的推荐引导下,粘在经常参加“领头雁”项目等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丰富专业知识,2022年获评“南安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我现在也可以用知识帮助别人了。”粘在笑着说,目前有13个农场跟他合作,他为它们提供农场整体解决方案,让大家一起发展。绿清家庭农场因此被农业农村部科教司、财政部农业司及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确定为“202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22年被确认为“泉州市示范家庭农场”。 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王建平 谢蔚琳/文 彭燕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