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已过,各处陵园的人流量明显下降。尽管如此,按照泉州清明祭扫“前十后十”的习俗,仍有市民在这个周末,约上一大家子前往陵园祭扫。昨日,记者走访现场看到,大部分市民都以鲜花代替烧纸,用简单却不失庄重的方式悼念逝者,践行着绿色文明祭扫理念。 携书籍寄哀思 合家团聚叙亲情 昨日上午9时30分许,记者来到宏福园。在陵园入口处,保安一一拦下前来祭扫的车辆,仔细检查是否携带烟花爆竹、金纸等物品。 在树葬区,两位老人静静站立着,地上墓碑前摆放着一束鲜花和几本崭新的书籍,书籍的封面写着“陈盛明文史类稿”。 “书里的内容是我父亲生前写的作品,经过我们兄弟姐妹几人进行整理后出版。”在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弟弟两人趁着扫墓的机会把书带来,放在父亲墓碑前,让它陪伴着父亲。“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安静、认真地坐在书桌前工作。”她回忆说,父亲平时很少说教、讲大道理,而是习惯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兄弟姐妹。“言传身教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慢慢地,父亲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祖父母、父母亲和大哥都安葬在树葬区。“生态树葬是一种文明环保的殡葬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能保护环境。”她表示,近年来,大家以鲜花、系丝带等方式代替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减少了火灾安全隐患,净化了空气,值得践行。 记者了解到,除了陈女士姐弟俩,还有其他几位兄弟姐妹正在赶来的路上。“家族成员分散在青岛、深圳、厦门等地,平时相聚的机会较少,这次回乡扫墓刚好为大家提供了一次相聚的契机。”陈女士说,祭扫完后,他们下午会回到老宅走走,共叙亲情。 忆往昔诉衷肠 祖孙三代祭先人 在皇迹山陵园半山腰处,一处围绕着一二十人的墓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仔细擦拭墓碑,并将供品、鲜花、礼带等物品摆上,随后轮流祭拜,表达哀思。 “这次我们祖孙三代相约前来,是为了祭拜我的外公和外婆。”坐在一旁台阶上的高老伯告诉记者,此次前来祭扫的有他的舅舅,还有自己的弟兄,以及他们的子女,每年一家人都会从厦门、漳州各地赶回泉州,为外公外婆祭扫。 “我们一大家子从小和外公外婆住在西街的甲第巷旁,彼此有着很深厚的感情。”高老伯说,外公赵祖培是西街人,十几岁时前往菲律宾当学徒,随后多次往返中国和菲律宾两地,担任教师一职。1928年,赵祖培回到泉州,与当地民主人士一起倡办了私立泉州黎明高级中学,为泉州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随后多年,赵祖培辗转中菲两地,在两地的学校内担任要职,并于1950年担任泉州归国华侨联谊会的首任主席,协助归侨、侨属解决就业问题,筹建华侨新村等。 “虽然外公离开已久,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我们的教育。”高老伯说,外公教育子女从小要牢记做人的底线,做个知法懂法不犯法的人,虽然朴实却很深刻。在他的教导下,不少子孙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家族和睦,人丁兴旺。(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杜婉琼 庄鹏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