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明一家 (受访者供图) 教书育人、造桥修路、助学助老……30多年来,郑光明夫妇坚守在永春的大山深处,默默耕耘,培育了一批批学生。教学之余,他们热心公益,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山区的每一个角落。2023年8月,郑光明家庭获评第二届(2020—2022年度)泉州市文明家庭。近日,记者走进郑光明一家,感受他们为山区教育所付出的汗水,探寻这个文明家庭的内在力量。 扎根山区 照亮孩子的求学路 “我回到大山里来,想让更多的孩子翻越山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1987年,师范毕业的郑光明怀着这样的信念,毅然放弃进城教书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永春县达埔镇乌石村,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教学生涯。“当时村里经济、交通都不发达,学生们不得不徒步上学,有些孩子甚至要走4公里多的山路。”郑光明说,村里山路十八弯,上学之路充满艰辛,尤其是雨天,山路泥泞,溪水湍急,有些地方没有桥,如何过溪成了一大难题。每到这时,郑光明就自告奋勇前往最危险的溪流路口,背着学生们一个个过溪,哪怕是冬天双脚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他也毫不退缩。担任乌石小学校长之后,他更是带头捐资,发动村民筑桥修路,将与学校相连的小路都进行硬化,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溪流上面建起桥梁。 学生们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于此,在那个时代,学校是由瓦顶泥墙构成的平房,教室的门窗几乎都掉光了,学校外部也没有围墙保护,社会人士、流浪动物可以轻易进入学校。于是,郑光明主动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来照看这些学生,这一照看就是十多年。大多数学生经济困难,交不起学校杂费,他便用自己仅有的几十元工资来垫付。村里的课外阅读资源有限,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其他地方挑选、收集过期杂志,带回村里供学生们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 受郑光明影响,妻子郑专英放弃当时更高薪的裁缝工作,也加入到村里的教育行列。1993年左右,乌石村村民集资准备创办一个幼儿班,但村里没有合适的幼儿园老师,这让村民们犯了难。郑专英听说了这件事,尽管非师范专业出身,她仍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她全身心投入日常教学,并在工作之余继续进修学前教育专业,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多年来,他们夫妇二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在事业上共同进步,二人多次荣获永春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的称号,郑光明更是被评为“泉州市优秀农村教师”,并在2017年获得福建省“最美教师”提名。 携手家人 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郑光明一家多年来坚持致力于助学事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郑光明便以微薄的工资,投身于此。他深知个人能力有限,于是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家庭,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助学金。他的善举感染着家人,妻子和儿子也纷纷加入,走访慰问成为他们一家三口的例行活动。不仅如此,郑光明的儿子郑冰毅刚大学毕业,便开始利用工作关系结识的社会人脉,为村里的贫困学生争取到了一笔几万元的助学金。多年来,郑光明一家参与超百次助学活动,不但自己捐资,还成功向社会筹集到了30多万元助学金,帮助200多名贫困学生渡过难关。除了助学活动,每逢春节,郑光明一家三口都会前往村里的孤寡老人家中,送上慰问金或礼品,陪他们聊天,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家庭的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郑光明一家还积极投身于文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2013年开始,郑光明陆续创作了500多件根雕作品,巧妙地将盆栽、根雕、鱼池等元素融合,将自家的庭院打造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馆,带动许多村民主动参与到“美丽庭院”的创建活动中来。他还数十次探访乌石尖山风景,不仅亲自开辟上山道路,还带头捐资,发动众筹开发山上的旅游资源。为了丰富村里的文化活动,郑光明一家捐款支持村级办春晚,在这场晚会上,他们一家人各展才艺,郑光明编写并导演相声和三句半,郑专英编排幼儿舞蹈,郑冰毅做主持人,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融媒体记者张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