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纯良也难掩醉驾之祸
www.fjnet.cn 2011-11-16 09:00 蒋璟璟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今年11月1日广州判处了池某某危险驾驶一案,因当事人体内酒精含量为84.2mg/100ml,他酒驾是为了送生病的女儿去就诊,且有医院病历予以佐证,综合考虑之后法院对其判处犯危险驾驶罪,免予刑事处罚。(11月15日《广州日报》) 从“醉驾入刑”的条文表述,到“醉驾并非一律入刑”的权威补充,相关议题一直饱受关注。而立法层面的含混不清,同样投射到司法实践过程。于是,数月以来,公众既看到了“入狱半年”的高晓松,也看到了更多免于刑罚的幸运儿。同为醉驾,命运迥异——其间,固然得考虑不同案件的特殊性;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或更得深度关注。 种种是是非非,皆发端于今年五月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其中明确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此等表述,既 未罗列例外情况、又无过多限制性前缀,可谓“义如其文、一望便知”,俨然毫无变通发挥的空间。但之后,或是为回应民间对“一刀切”的担忧,最高法副院长张军曾表示“醉驾不一定入刑”。由此,醉驾判刑与否,变得偶然性十足。 关于醉驾的诸般执法错乱,远不止这么简单。原因在于,“醉驾非一律入刑”不仅获得部分力挺,且本就有上位法的支持——刑法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倘若从最严苛角度理解,“下位法违反上位法则失效”之原则,“醉驾入刑”的相关表述天然有待完善。但,鉴于立法修正进程迟缓,现实中某些法官竟多依照“最高法表态”和“个人化的权衡”断案,结果很多时候自然难以服众。 回到上述案件,其判决结果与判决过程,注定令人狐疑。值得关注的,当然是那温情脉脉的免刑理由:“醉驾是为送女儿上医院”。但凡略懂些法治常识,面对如此善解人意的法官,多半会忍俊不禁吧。“法”之为“法”,便在于甚少考量动机、初衷,而侧重参照结果、事实。具体到交通案件,“为了女儿醉驾”和“因纵乐醉驾”,难道有所区别吗?一样置他人乃至自己于危境,一样明显违反法条。诚然,法律上有“善意违法”一说,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危害第三方的案件,一如“酒后驾车”。 一面是“醉驾一律入刑”,一面是“醉驾非一律入刑”,文本解读尚无共识,具体判决自然有多种模样。问题是,即便弹性显而易见,也总不该写出荒诞离奇的判词吧。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7]谁说“公务员醉驾双开”?
- [ 08-01]醉驾撞死三人,为何没重判
- [ 08-01]醉驾撞死三人判刑四年半难以服众
- [ 05-30]应果断罢免醉驾的人大代表
- [ 05-30]因公醉驾案背后是公正焦虑
- [ 05-27]醉驾入刑,社会共识正在形成
- [ 05-27]中国应当坚持“醉驾入刑”不动摇